2022年1月28日 星期五

【電影心得】《冰雪奇緣》&《冰雪奇緣2》:自我實現之旅(下)

 


我覺得,整部《冰雪奇緣系列》電影,其實是艾莎自我療癒的過程。從獲得愛,到接受自己,到自我實現。


上篇:

【聊電影】《冰雪奇緣》&《冰雪奇緣2》:自我實現之旅(上)


 

The Sprits:馴服恐懼


在〈Into the Unknown〉中,艾莎的態度一開始是抗拒的,但最終受不了呼喚而喚醒了魔靈。如果按魔靈有五個、艾莎是第五個的邏輯來看,我想做一個大膽的假設:所謂的風火水土四靈,其實都是艾莎自己的一部分。


艾莎一行人在旅途中遇到了很多的阻礙。風精靈掀起的龍捲風、火精靈引發的森林大火、水精靈引起的狂濤駭浪等,逼迫艾莎用她的魔法與之對抗,最終在一番努力之後馴服精靈。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為何四靈要阻止艾莎前進、前往阿托哈蘭?艾莎是擁有北烏卓人(Northuldran)血統、會用冰雪魔法的人耶!她來這裡是為了導正錯誤、解放森林耶!那為什麼你們要阻止她,而不是幫她忙、讓她快點把錯誤修正呢?


但其實,艾莎進入森林、前往阿托哈蘭的過程,同樣是為了追逐那個聲音、探求魔法來源、深入自己的內心。再加上最終揭曉的結果:艾莎是第五靈、是自然與人類的連結,所以我想推測一個可能:其實四靈的阻礙代表了艾莎對於的「了解自己」這件事的恐懼。


艾莎是第五靈,表示艾莎和其他四靈是一個整體。我覺得這暗示著其他四靈都是「完整的艾莎」的一部分。四靈的阻礙與憤怒,其實是為了保護恐懼知道真相的艾莎,而努力的阻擋艾莎。而只有艾莎能用魔法馴服恐懼,逐漸接納自己的魔法,找回因為長時間的「斷線」而從自己身上剝離出去的一部分,才能繼續前往更深處。



〈Show Yourself〉:接納自己


《冰雪奇緣2》裡真正把我擊沉的,是〈Show Yourself〉這首歌。電影播到這裡、聽到〈Show Yourself〉這首歌的時候,我真的感動到眼泛淚光。


艾莎的魔法,可以代指很多性格特質。對我來說,引起我共鳴的代指特質是我的負面思考傾向。它也曾經傷害了身邊的人、受到他人的指責,我也因此選擇「conceal, don’t feel, don’t let them know」,盡力去壓抑、去限制自己,卻時常像艾莎一樣讓魔法爆發、陷入崩潰。直到高中、大學以後,接觸了心理學的知識,我才逐漸開始學習正視自己、接受自己的特質,去思考形成這個特質背後的原因可能是什麼,還有為何自己會下意識的否定自己的這項特質。


我很能夠理解艾莎在唱「Are you the one I’ve been looking for all of my life?」時那樣懇切、脆弱又渴盼的神情和語調,畢竟魔法讓她的整個成長過程充滿壓抑、痛苦萬分。我相信,每個人無法接納自己的人,肯定都有過「為什麼我長成這樣?」「為何我和其他人不一樣?」的痛苦疑問。


細看〈Show Yourself〉段的MV可以發現,通往阿托哈蘭內部的路其實充滿障礙,有斷崖、倒塌的冰柱、封起來的門。但正是因為艾莎在《冰雪奇緣1》裡得到了安娜無條件的愛,有勇氣去正視自己的魔法;在《冰雪奇緣2》裡勇敢地聽從內心的呼喚、馴服了自己的恐懼、逐漸找回完整的自己,才能獲得強大的魔法力量、用她的魔法一一順暢的破除了這些障礙。


而最終艾莎的追尋得到的結果,真的讓我非常感動。「You are the one you’ve been waiting for All of my life」在旅途的終點等待著的,是自己。魔法,那曾經控制不了的力量、曾經傷害過他人的特質、曾經無比憎惡的事物,卻也同時是支撐自己走過整趟旅程的力量,是一個讓自己與眾不同的禮物。為什麼妳擁有魔法?因為妳是妳。停止自我否定與厭惡吧,妳不必對自己感到恐懼,可以因為擁有魔法而充滿自信。


「Oh, show yourself」最後一句的show yourself,不再是對著來自未知的魔法、對著隱藏在阿托哈蘭深處的聲音喊話,而是告訴自己:展現你真正的自己吧。因為真正的妳,是那樣的美麗。


這一段,真的讓我熱淚盈眶。



《冰雪奇緣》:自我實現之旅


我後來研究了一下,覺得:其實整部《冰雪奇緣系列》,可以用心理學家羅覺斯(現象學派)提出的人本主義性格理論來解釋。


羅覺斯認為,人們眼中看見的世界其實並不客觀,而是經過自己的內在需求與人生經驗詮釋過後的景象,這個眼中世界被稱為「現象場」。現象場中的「自我」,包含了實際的我與想要成為的理想我。羅覺斯認為,人有自我實現的傾向,會努力地追求「個體身心各方面潛能獲得充分發展的結果」。簡單來說,人們會戴著有色眼鏡和預設立場來看世界、詮釋世界,並會在世界裡努力的實現自我,成為自己衷心想要成為的那個自己。


然而,如果真的人人都有自我實現的傾向,為什麼不是每個人都能自我實現?羅覺斯認為,人同時有「正向關懷」的需求,希望被他人接受、尊重、鼓勵。如果在童年時父母給予自己的是「有條件的正向關懷」(如「你要是乖小孩我才愛你」、「你要選三類才是好孩子」),這樣的人更容易為了得到「正向關懷」,而背離自己的價值觀和感覺、否定自己原本的想法、扭曲自己的渴望,只為了追求正向關懷。


我覺得,整部《冰雪奇緣系列》電影,其實是艾莎自我療癒的過程。從獲得愛,到接受自己,到自我實現。艾莎在《冰雪奇緣1》中得到了安娜「無條件的正向關懷」,在《冰雪奇緣2》中了解、接受了真正的自己。掙脫了追求「有條件的正向關懷」的枷鎖,拋棄「隱藏魔法」、「成為好女王」等價值條件、他人加諸於身上的目標,看見原原本本的、完整的艾莎真正的追求:自由。


魔法森林:轉變之地


《冰雪奇緣系列》是成長的故事。雪寶(Olaf)說過:當我長大,一切都會變得有道理,我會變得更聰明,會了解所有的事情。然而我們都知道,這不是真的。連相對來說年齡較長的艾莎和安娜,其實都在森林裡經歷了很多掙扎、迷惘、困惑、挫折。就如同馬提亞斯上校(Lt. Destin Mattias)說過的:當你以為一切將平穩的持續下去時,生命總會忽然將你丟到另一條道路上,讓你措手不及、失去方向、看不見未來。而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Do the next right thing」。


成長,是明白沒有永恆的事情;成長,來自離別與獨立。雪寶說:魔法森林是 蛻變之地。當一行人離開森林,每個人都完成了各自的蛻變,克服恐懼、忍受孤獨;了解自己、獨立抉擇。經歷死亡,最後得到蛻變與重生。



補遺1:安娜,從妹妹到女王


安娜從《冰雪奇緣1》到《冰雪奇緣2》的中段,都一直在追隨著姐姐的腳步。從小到大追著姊姊玩,為了找回姊姊上山下海;為了陪伴姊姊踏上旅程,逆風前行、闖入火海。直到艾莎把她推開,說出「我的路我必須自己走」以後,安娜才開始作為「安娜」而不是「艾莎的妹妹」來行動。用樹枝改變冰船的方向,脫離姊姊為她設定好的軌道,獨立做出重大決定,弄垮水壩、導正錯誤,即使這會毀滅自己的故鄉。


《冰雪奇緣系列》是艾莎的成長,同時也是安娜的成長。《冰雪奇緣1》中,安娜是個害怕孤單、衝動、天真爛漫的小女孩,笨拙、儀態不完美,只會站在姊姊身邊傻笑,還傻傻地被愛情沖昏頭。而《冰雪奇緣2》的結尾,安娜成為了女王。帶著端莊自信、高雅又不失熱情的笑容,登上了孤單的王位,獨自站上那個眾人矚目的位置,成長為獨立自主,能夠肩負責任、克服孤單的女人。



補遺2:造型的隱喻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注意到,主要角色的造型和衣服顏色都有因應劇情精心設計。


一個明顯的特徵是髮型。在《冰雪奇緣1》開頭,剛加冕為女王的艾莎把金髮一絲不苟的盤成精緻繁複的盤髮,而這時的艾莎表現的樣子是端莊高貴、寡言沉靜,形象十分壓抑而理性。而在昭示艾莎解放自己的Let it Go曲中,艾莎把盤髮拆開成辮子。《冰雪奇緣2》後半,在艾莎馴服水馬、抵達阿托哈蘭之後,更是連辮子也鬆開,把頭髮整個放下來,我覺得這隱喻著艾莎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而相較於艾莎,安娜的髮型演變是整個反過來的。從《冰雪奇緣1》第一幕時睡到流口水的雞窩稻草頭亂髮,到尋找艾莎時綁的雙股辮,到《冰雪奇緣2》的公主頭,再到最後加冕典禮時盤髮。安娜的造型演變,象徵了她從自由自在天真無知的小女孩,逐漸承擔起更多的責任,最終成為一位能夠肩負責任的大人。


另一個可以討論的是服裝。《冰雪奇緣1》一開始新女王艾莎穿的衣服是深綠色洋裝、深紫色斗篷。在Let it Go曲中拋棄斗篷、把衣服變成冰藍色。而《冰雪奇緣2》一開始,女王艾莎穿著淺色與深色的紫色裝扮,而開始旅程時,艾莎換上藍色的衣服,穿紫色衣服的人換成了安娜。如果說紫色代表女王的職責,換衣服同樣代表了艾莎的自由與安娜的成熟。同時,紫色是藍加紅的顏色,這讓圖片中並肩而行的姊妹兩人看起來很相似、有整體感。而結尾時,艾莎穿白衣、安娜穿黑衣,象徵兩姊妹各自獨立。艾莎不必再靠犧牲自己奉獻給安娜來成就自己,不必再依靠安娜的愛,也能獨立的完成自我實現,得到自由、活出自己的人生。安娜也不再需要跟著姊姊跑、為姊姊而活,而是能夠自己做決定、獨力承擔責任,成為一個真正的大人。



補遺3:從氣候變遷角度看《冰雪奇緣2》


其實光用自我成長的角度,也還是有許多不能完整解釋故事的地方。我認為,也是可以從氣候變遷角度看《冰雪奇緣2》的。


憤怒暴走的四靈引起了龍捲風、森林大火、狂濤駭浪,正好都是極端氣候現象。艾莎擁有的力量是冰雪魔法艾莎,能冷卻四靈的怒火、冷卻暖化。

艾倫岱爾王國代表人類端,北烏卓人代表自然端。艾莎祖父魯納國王想讓一切拜倒在艾倫岱爾國王的統治之下,影射人定勝天的價值觀。水壩阻斷了溪流,象徵自然與人類被阻隔,能量不再流動、溝通。艾莎父親安格納國王統治下繁榮和平的艾倫岱爾,艾莎安娜生為享受繁榮的一代,這些理所當然的幸福快樂,卻都建立在水壩對自然的傷害與掠奪之上。精靈爺爺於是說,如果不導正錯誤,「I can see no future」。


艾莎和安娜成為第五靈,代表了下一代開啟了自然與人類雙方的溝通。需要導正的錯誤不僅是水壩,還有人定勝天的態度。為了導正錯誤,必須拋棄現有的生存方式,包括艾倫岱爾的毀滅。然而毀滅同樣代表重生,迷霧散去,自然與人類再度相通,能量流轉、生生不息,正好對應著電影尾聲時繞成一圈奔跑的麋鹿。




後記



終、於、寫、完、了!!!!!


為什麼要加這麼多頓點和驚嘆號呢?因為為了寫這篇文章,我花了四天的晚上,共計12小時以上,查閱文獻、翻課本、重看電影,打了7000多個字的文章。


值得讚許吧!


好啦,理性了一路,在這裡噴一下愛心。Elsa是我最喜歡的迪士尼公主,《冰雪奇緣2》是我最喜歡的迪士尼電影。

真的很喜歡Elsa,越來越能理解為什麼那麼多小孩要穿成Elsa把英文名字取成Elsa了。人設、造型、劇情,特別是每一首歌都好聽到不行,當初聽到Idina的歌聲,真的有種電流竄過全身的感覺。Anna的聲線比較相似迪士尼的傳統公主,而Idina的歌聲更近似於之後的Moana,帶有野性和原始的自由奔放感。我渴望的夢想一直是自由,隱約的,真的很想成為Elsa這樣衝破枷鎖、重獲自由的人。


這篇文章是我從很久之前就想寫了,構思了半個月左右吧。想寫的最大動力,是解釋〈Show Yourself〉這首歌。這首歌真的觸動我很深,和我自己的經驗互相共鳴。希望我有寫出我當時感受到的那種感動,那種「終於有人了解我的痛苦、代言我的心聲」的感覺。
特別是曾經因為自己的某些個性缺點而討厭過自己的人,希望你們在讀完這篇以後,也能得到類似解放或救贖的輕鬆與自由感。


最後順帶安利一下:漫畫《QQ掃除者》和《Queen’s Quality》(是同一部作品,只是前15話和後面拆成兩個名字)。這是一部在台灣很小眾,但超級無敵好看到不行的漫畫。作者用少年漫畫一般的奇幻戰鬥框架,去討論很多心理方面的議題。這篇文章裡有很多的概念都來自這部漫畫,例如「情感會失控,是因為沒有好好正視它、了解它背後的理由」這段。這是我最喜歡的漫畫,我覺得自己是一個滿壓抑悶騷的人,是它教會了我如何適當的處理情緒和壓力,在國高中準備大考的時候救了我很多次。大推薦!反正寒假了嘛,有時間就去看一下吧!絕對不會後悔的!






參考資料


書籍:

心理學:身體心靈與文化的整合-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普通心理學課本)


網頁:

【大人學】「迴避型人格」又名「叢林裡脆弱的小白兔」──我們該如何與他們相處?-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9352

超詳盡一次解析《冰雪奇緣2》中所有隱喻:你,敢走出舒適圈嗎?-泛科學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74175

來自海洋岩芯與極地冰芯的訊息:全新世上次冰期以來的全球溫度震盪-國立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http://www.oc.ntu.edu.tw/?p=17891

自我實現-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05165/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