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8日 星期一

【書籍點評】《戰爭沒有女人的臉》:The Voices






為何戰爭中沒有女人的存在?在讀到這本書之前,我從未有過這種疑問。「她們曾經是狙擊手、砲兵、步兵、坦克駕駛員、通信兵、醫生、護士、衛生指導員、工兵、水兵、戰地記者、洗衣隊員、炊事員、游擊隊員、高射炮手、火車司機、艦長、飛行員......」書中,作者這樣寫道,在後人記憶的空白之處,以緩慢而精確的筆觸,描繪出一百萬名在二戰中奉獻人生的前蘇聯女兵的身姿與容貌。



為何戰爭中沒有女人的存在?」

在讀到這本書之前,我從未有過這種疑問。

「她們曾經是狙擊手、砲兵、步兵、坦克駕駛員、通信兵、醫生、護士、衛生指導員、工兵、水兵、戰地記者、洗衣隊員、炊事員、游擊隊員、高射炮手、火車司機、艦長、飛行員......

書中,作者這樣寫道,在後人記憶的空白之處,以緩慢而精確的筆觸,描繪出一百萬名在二戰中奉獻人生的前蘇聯女兵的身姿與容貌。

 

她們不僅僅是在本土工廠裡製造軍需物資的女工,她們大量進入軍事專業,擔任了了幾乎所有原本只屬於男人的職位。我在書裡看見了那些被歷史剪去的身影,在戰爭印象中被乾淨抹去的印象。

 

我想知道,那些消失的身影背後的故事。

 

本書的作者,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是報導文學作者,於2015年得過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為《車諾比的悲鳴》。我還滿喜歡當年讀到的一篇書評所寫:「將本書書名翻譯為『悲鳴』其實是有些不正確的,因為這本書的英文譯名是Voices,也就是聲音。」亞歷塞維奇是位記者,透過剪裁與聆聽訴說故事,盡量中立而客觀,保留所有與主流價值觀相悖的記憶,呈現出話者最真實的樣貌。而這,也是她的作品之所以能夠撼動心靈的原因。

 

作者花費了四年時間,採訪了一百六十多位參戰女性,將諸多微小人物的敘述與故事,凝結成這一本書。而直到讀了這本書,我才第一次看見,一種與以往所見迥然不同的戰爭。有關戰爭的回憶像是聲音,成千上萬的女人的聲音,集合成一種似哭似笑的低鳴,在彷彿被掏空的身體裡不斷迴盪,重重撞擊五臟六腑。

 

在女人的眼裡,戰爭是很不一樣的。史詩般的反攻,可歌可泣的壯烈犧牲之外,女人們談論人與自然、動物與植物、軍人和敵人。她們是士兵,也是女人。她們懷念自己的長辮子、洋裝、首飾、高跟鞋,懷念音樂和舞蹈。

 

女人們記得很多被龐大理念掩蓋的小事:離開父母上前線作戰的那天,收到喜歡的軍人的訃聞的那天;抓緊空閒刺繡的時間,趴在坦克車上感受呼嘯過的子彈。她們記得戰場上血的顏色,浸泡在稠紅液體中的結凍土壤,斷肢的重量,飄散在空氣中燒焦的肉味。她們記得老鼠、蝨子,傷兵臨終前託付的話語,穿著男式內褲留著經血的恥辱。但她們也記得戰地的早晨,記得仇恨,美麗的花海和救出傷兵的快樂。

 

有些人從戰爭中活下來了,而有些人沒有。子彈、砲火和坦克的履帶輾壓過他們的身軀,生命就像塵土一般輕賤,埋葬在無人知曉的凍原和荒野。

 

有些人找回了活下去的力量,有些人一輩子活在夢魘之中,不能忍受紅色的布料或者燻肉的氣味。有些人為自己的英勇充滿自豪,有些人開始懷疑史達林和自己原本堅信的一切。有人仇恨德國人,有人為德國戰俘包紮。她們恨著,她們也曾為自己感到吃驚,又或者是慶幸。

 

女人的眼中,戰爭是生活。而戰爭也的確是一種生活,從來不只是一個持續幾年的大型歷史事件,結束了,大家都會逐漸回到原本的生活。戰爭的記憶印刻在她們的皮膚裡,流淌在她們的血液裡,汽油彈的火光燒灼在她們的視網膜上,空襲警報和大砲發射的聲響烙印在她們的耳膜。

 

她們在戰場上像男人一樣廝殺,受長官與同僚愛護,為國家盡心盡力。回到戰後的生活,有些人卻被要求噤聲。做一個乾淨的女人,才會有人願意和她們結婚,而不會被認為是「在戰場上勾引男人的蕩婦」。「這些人把我們辛苦打下的勝利奪走了,悄悄地換成了平凡婦人的幸福」。

 

戰爭不曾離去,在她們的心裡,戰爭甚至不曾過去,而是成為了她們的一部分。戰爭是地獄,是恐懼,是勇敢,是拼命咬牙撐過的每一天。是勞累、鮮血、疼痛、死亡,但也是她們的青春,她們的年少,她們的友誼和初戀發生的地方。從摯友與愛人的面容,被血染紅的水和土壤,把敵人的骨頭折斷的聲響,每逢勝利紀念日便出門找尋兒子的老太太。有太多的傷痕刻在她們的心上,她們不能忘記,也不敢忘記。

 

 

我在18歲的夏天第一次讀到這本書,寫下了部分的感想。而在烏俄戰爭打響的現在,20歲的我再次拿起了這本書。

 

18歲的我像是趴在玻璃牆外,透過模糊的人影和聲響去勾勒戰爭的色彩。而這本書中伸出一隻帶著黏稠血液和煙硝味的手,拉著20歲的我穿過名為歷史和非現實的玻璃帷幕。那些被掩蓋的聲音,共同譜寫出了戰爭最真實、最貼近讀者的面貌。像粗糙的繪圖忽然有了溫度和色彩,那些抽象的人物和場景化作了實體,直直走到你的跟前,鼻尖貼著鼻尖地瞪視著你的眼睛。炸彈、火焰、刺刀,爆炸聲、尖叫聲、骨骼碎裂的聲響,近在咫尺。我有如回憶中剛上戰場的女兵一般,渾身發抖、動彈不得。

 

儘管所有人都口口聲聲提及他的殘酷與恐怖,我們的世界卻從來不缺乏戰爭的話題。戰爭故事、戰爭小說、戰爭遊戲,愛玩坦克車和戰機的小男孩們,畫面磅礡的好萊塢二戰院線片。因為隔著屏幕,隔著地理和歷史的距離,那些聲響和畫面都變得不真實起來。

 

戰爭在後世的孩子們眼中逐漸簡化為一種概念,揉合了侵略者的野心與思量,民族英雄保家衛國的熱血和偉大。人類擅長遺忘,記憶不斷消退,一部鮮血淋漓的大屠殺紀錄片帶給觀眾一次深刻的震撼,卻終究無人能夠真切體會那些聲音在耳邊迴響、那些色彩在視網膜上跳躍的恐怖和傷害。而那些震撼也終將隨著一次次轉述逐漸淡去,直到下一場戰爭來臨。

 

為何我們如此的容易淡忘?我努力的磨亮我的筆尖,反覆改寫這一次的書評,卻怎麼也無法捕捉到讓這本書與其他成千上萬的戰爭故事不同的核心原因。直到我讀到了作者的敘述:「在同一個人身上並存著兩種真實面:一種被強行掩藏於地下,另一種則是充滿時代精神,散發著報章雜誌的氣味。」

 

面對來自國家的龐大壓力,那些浸泡著豐富情感與淚水的話語遭到反覆的刪改和節略,最終失去了該有的厚度與深度。那些冠冕堂皇的演講像是色塊,模糊了戰爭的容貌,模糊了我們的記憶。唯有真實的、鮮活的,飽含感情的故事,能夠在記憶與心臟上烙印下深深的痕跡。唯有聆聽這樣的故事,我們才能記住戰爭的聲音。

 

令人恐懼,但要直視,不能躲閃、不能遺忘。我害怕,震撼,為人性所恐懼和感動。這是一本有力量的書,值得一次次回味。

 

 

後記

 

修了又修改了又改,還是覺得不夠好。也猶豫過要不要寫這本,我夠不夠格談論這本書,還有要不要發出這篇文章。

 

然而,在此時此刻的當下,戰火仍然在燃燒。我想,這是閱讀這本書絕好的時機,能讓每個人都從心底感受到震撼,從而持續的直視每一則消息,為記憶與和平盡一份心力。

 

所以啊,我想,如果讀完這篇文章的你們能去讀讀這本書,那我的使命就算達成了吧。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