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1日 星期日

【小說心得】《庸俗童話》by七寶蘇:愛情的童話辯證與再確認

 


庸俗童話這本小說,是我今年為止收穫的第二本寶藏小說(第一本的心得正寫到一半,我會盡快寫完它)也是好久以來,我再一次有這樣的衝動,拋下我本來計畫要做的所有事情,一讀完小說就直接衝到電腦前寫讀後感。庸俗童話》,就是這樣的一本小說,在我的個人偏愛量表和客觀品質量表上都贏得滿分的一部作品。

 

劇透注意!

劇透注意!

劇透注意!

 

正文開始:

庸俗童話》的優點有很多,但如果要我選出一個最可貴的,我覺得是「剛好而自然」。

作者擁有非常好的文筆,許多言情小說常見的情節與場景,因為作者寥寥幾句形容、一兩個比喻點睛,而讓整個動作與情緒都具象化在眼前、波動讀者心弦的共鳴。作者也善於使用各種物品、習慣作為意象,卻沒有人工斧鑿的痕跡,不會讓我在閱讀時感受到「啊,男主角送的這個禮物,大概會在後面的章節變成某個情緒的象徵物吧」,這樣明顯的、可預測的意圖。作者讓那些記憶節點都變成行文的一部分,也讓讀者感受到那些節點內化成為了角色生活的一部分,直到作為伏筆的意象揭開之時才深受震撼。

但我認為更難得可貴的,是作者一以貫之的克制和理性。曹丕早在典論論文中就有提及:「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而固小之,與弟超書曰:『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下筆不能自休。』」因為善於書寫而忍不住喋喋不休,用華麗的形容詞和細膩的描繪疊床架屋,是很多寫作者的通病(包括我在內)。但作者成功做到了克制,於感性耽溺情緒的同時,理性地審視自己筆下的文字、去蕪存菁。讓文字和意象恰到好處地動人,卻又分量剛好,足以勾起讀者的情緒共鳴,又不會多到失去自然感。

           克制和理性」這個特質,存在於作者的文筆、意象運用,還有更多方面。在文章長度上,起承轉合都乾脆俐落,完結也完結的爽快,斷在最讓人意猶未盡的地方,勝過多少硬要延續、出盡番外,直到喪失故事感的作品。在角色塑造上,僅僅用簡短的篇幅描摹角色,卻像水墨畫一般,足夠生動、特殊,既抓住了關鍵,又留出了足夠的空間。讀過了有關男主角的情節,好像就能預測出他隨身物品的色系和品牌;讀過了對於女主角的描寫,好像就能想像出她走路的姿勢和說話的聲線。卻不夠具體到能看見他們的容貌,罔論帶入真人、明星了。

而我最喜歡的一點,是作者在人物設定上的克制。小說創作是無限自由的,角色可以飛上太空、時空穿越、擁有超能力,一切全都取決於作者的能力和想像力。但《庸俗童話》的作者選擇放棄一定的自由,來讓作品更加鮮活。《庸俗童話》的設定其實並不新穎,在許多標榜現實、殘酷的都市言情小說中都有出現過:年上、老闆、炮友、事業,繞了一圈轉回原處的愛情故事。但與此不同的是,作者放棄描繪那些既定印象:才華洋溢但情商堪慮的霸道總裁、純真無瑕的女主角、彷彿只為女主角而存在的男二號,而選擇將所有的重要角色都描繪成能取信於讀者,讓人相信這是會在真實世界中出現的人物。現實中可能出現的生活水準、工作能力、家庭背景,有瑕疵、有認知偏誤、受經歷侷限的人格,讓讀者能更加理解這些角色的掙扎、共情這些人物的成長和改變。

而在「克制與理性」、「剛好而自然」的基調下,作者精心布置了一個實驗場,不斷地在故事情節中質疑童話元素,帶起角色行動的衝突、掙扎。但儘管剛開始有些不適應,我並沒有因為難以接受而選擇棄文。因為很難得的,作者並沒有刻意描繪毀三觀的獵奇情節以吸引特定讀者,也沒有讓衝突場面帶上道德判斷的意味。宛如報導文學一般,作者以白描法客觀地描寫同一情境下各個人物的行動和反應,藉此激發讀者的思考,作者自己的意見則被隱藏於對故事的剪裁之間若隱若現,沒有直接判別對錯,這是我非常欣賞的地方。

如果要為《庸俗童話》取一個更直白、更能表達內容的名稱的話,也許可以改名叫做《周謐與她的三個男人》。因為故事正是聚焦在女主角周謐在其三任男友身上經歷的三個經典童話主題辯證,以及她本人在過程中成長的歷程。以下分三段論述這三個童話主題辯證:

 

一、生育辯證:生命與人生的價值

           我已經讀過了幾部一開頭男女主角約炮的言情小說,但還真的沒讀過一上來就要墮胎的言情小說,讓我前面差點要棄文而去。對於男女主角的選擇,當然有很多讀者不諒解,我一開始也在其中,畢竟我受過的教育無一不表示,非因危及母體生命或遭受性犯罪的墮胎選擇,是「殺害一個生命」的「罪行」。直到我讀了好幾位讀者的長評,討論「兩個完全沒有準備好、也完全不想當父母的人,把孩子生下來會比較好嗎?」才慢慢開始嘗試用不同的角度思考這個議題。

在女主角懷孕之前,男女主角由於各自剛經歷一段情傷,急於尋求慰藉,而在一次邂逅下脫軌,變成一對一的炮友關係。而懷孕當下,女主角周謐即將從研究所畢業、還在一家夢幻企業中實習,而男主角張斂則是個不婚主義者。這樣的兩個人,像雙方父母建議的那樣,奉子成婚、然後生下小孩,會比較好嗎?對誰比較好?我對男主角說的一段話非常印象深刻:他說,女主角的人生才剛要開始,沒有人能強迫她直接變成一個她並不想成為的人。並不是說這就是對的(事實上評論區很多人在罵男主角其實就是不想負責),而是我第一次從一個女性、而不是一個母親的角度去思考墮胎這件事,也似乎是第一次懂為何法國墮胎權入憲會如此讓女性大眾振奮。如果說孩子不生下來是殺死孩子的生命,生下來卻是殺死女人的人生,在這個議題面前,或許沒有人能夠直截了當的判別是非。

           墮胎事件的篇幅占了接近整部作品的四分之一,作者很真實、細緻的描寫出男女主角的情緒反應。作為一個年輕學生的女主角,讀者看見了她的否定、拒絕接受現實,到驚慌、逞強,再到害怕、反覆、猶豫。另一方面,作者更罕見的將男主角的心情也敘述出來:當女主角質問他「是不是也覺得自己是個受害者」時男主角選擇沉默,儘管這又招致了一大票讀者的痛罵,但這也補齊了長久以來言情小說中缺乏的男性角度描寫:婚姻與育兒對於男人來說也是一個重大的抉擇。

印象最深刻的是女主角在藥物流產、劇烈腹痛當下,在男主角懷中撕心裂肺的哭泣,作者形容「像噴湧出血一樣」。我很欣賞作者克制住了自己的道德判斷,並沒有刻意去美化墮胎這個選擇,寫了做出選擇的理智,也寫了為這個選擇付出的慘痛代價。讀者再一次深刻體認到安全性行為的重要性,以及育兒的最佳時機,是雙方都做好身心準備、有意願及能力成為父母時。而這段長達作品四分之一的墮胎過程,也讓讀者開啟了庸俗世界的第一個童話思辨。

 

二、婚姻辯證:兩人成為一個完整?

在女主角意外懷孕又流產後,男主角為了逃避父母的逼婚、女主角為了逃避解釋和男主角原是炮友這件事,兩人協議出解決辦法:拖延。先把結婚答應下來,向父母提議試試看同居,最後再說相處過後發現不合適作結。兩人從而開始了三個月的試同居生活。

畢竟是言情小說,這段為了結束而開始的試同居很快地變了味,本就深受彼此吸引的兩人,互動模式順理成章地從炮友變成了情侶,離戀人只差一個公開、稱呼,甚至離婚姻只差一張紙、一個儀式。我非常佩服作者的筆力:把男主角的矛盾雙面性完美的融合在同一個角色身上。對伴侶的體貼和尊重,作為男朋友的浪漫和小情趣,於細微之處流露的思念和繾綣,讓讀者在開場的地震後逐漸明白,到底女主角為何會深深的為他著迷,甚至能夠在邏輯上理解女主角腦子進水一般在流產後甘願和他繼續糾纏的理由。但對於渴望結婚的人來說,他既是最好的情人、又是最差的愛人,這讓我對他又愛又恨。

           我並不覺得不婚主義不好,因為這都是個人的選擇,評論區有人抱怨男主角不婚還亂撩女主角,我也並不覺得有罪,因為我覺得只要兩人都願意就好,而女主角只是太年輕,還不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所以應該也不算欺騙。男主角的不婚主義反而使我更加好奇:他到底是出於怎樣的原因而抱持著這個信念。我總覺得,普通的年輕人都會對婚姻有幻想和憧憬,反向對婚姻感到厭惡的人,內心深處也許有著常人難以想像的傷痕。直到謎底揭曉,我才明白自己為何沒有辦法打從心底討厭男主角:他就像是韓劇《今生是第一次》裡的男一一樣,因為曾經的傷痛而選擇封閉某一個人生的選擇,而又為此失去了一生的摯愛。番外第二章描述了男主角在漫長的失去間,體認到自己對女主角的感情有多深,並重新去檢視自己堅持「不婚」的理由。我特別喜歡作者的安排,讓男主角最終動搖的契機,不是女主角交了新男友,而是他發現女主角其實不是真正的快樂。這才讓男主角的思念失控,最終在心理諮商中察覺:他希望能給女主角快樂,而婚姻與愛情終究不一定是相悖的。

        回到原題,男女主角的三個月同居也提出了第二個辯證:婚姻到底是不是愛情的必備選項?作者的文字功力,真的將男女主角的感情描述成心靈的投契,是兩顆孤獨的心成為彼此的歸宿,是呼吸之間的理解、自在和默契。這樣的愛情,有沒有婚姻真的是必要的嗎?我很喜歡男女主角一段討論婚姻的場景:男主角認為婚姻是被動的、是自我與人格的喪失,而女主角只說「婚姻是得到一個幾十年後能為我提菜籃子的老爺爺」。這句話成為男主角最終改變的契機,因為婚姻可以如此複雜、傷人,卻也可以如此簡單、純粹。

 

三、愛情辯證:王子與公主的完美故事

三月期滿,男女主角因為一個偶然的契機爆發衝突,男主角面對婚姻仍然是退縮,而女主角認為男主角不過只是想和她繼續永無止盡的「玩」下去,兩人分手,結束這段不健康的關係。而後一段篇幅,則描繪女主角的新一段戀情和男主角獨自療傷的過程。就像讀者評論所說,在身份地位、價值觀上,男女主角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他們需要空間和時間,以及改變的契機,來讓他們能夠毫無隔閡的繼續相愛。當然,現實中應該沒有這麼美好的事,但畢竟這是言情小說嘛。

女主角的新一段戀情,相對於和男主角,是正常的、健康的。新男友與她年紀較為相近,出身富裕、長相帥氣,個性充滿朝氣、熱情自信,有攝影、登山等諸多花錢的愛好興趣,人脈廣、品味好,工作只是為了自我實現。這樣的配置在別的小說裡都是妥妥的男一,評論區也有讀者直截了當的表明自己喜歡「清清爽爽如四季更迭」的男二遠勝過男主角。但我一直不喜歡男二,因為男二和女主角並不契合。兩人的喜好和性格都完全不同,男二每逢假日就愛出外旅遊、參加社交派對,而女主角是典型的I人,卻總是勉強自己陪男二出門旅遊、社交,那怕那些活動違背她的意願、讓她精疲力竭。而且,男二缺乏最重要的東西:對女主角的體貼和尊重。在女主角工作有困難時,男主角會認真傾聽、給出讓人成長的回饋,而男二只是簡單哄哄女主角了事。而在女主角表明「現在的工作是她的成就感與生活意義」後,男二還是想直接動用關係幫女主角換個工作,並隨意的說「你在別的地方也能發展得很好」。

內向、害羞、樸實的女主角,在這段愛情過程中見識了上流階級的社會,學會了應酬交際、圓滑的說話和處事。但她最終還是拒絕了男二幫她換工作的提議,因為她還是更喜歡做想做的工作、努力成長獲得成就感的自己。而在女主角不再勉強自己後,兩人的生活完全斷裂開來,感情最終也走向終結。這段感情對於女主角是必須的,她必須有時間和空間去成長,補足與男主角的身分差距,並且更加明白自己想要怎樣的人生、怎樣的伴侶,從而成為與男主角平等的戀人。

與男二的這段愛情,可說是王子與公主的完美故事。然而在男主角眼中,女主角看上去就像是曾經的自己一樣,像是「玻璃罩罩著的雕塑人偶」。這帶出了第三個童話辯證議題:好的愛情應該是怎麼樣的?為什麼他們很完美,但是她卻不快樂?「我想要的究竟是什麼?」男女主角在痛苦的掙扎後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而我覺得非常感動。兩個不再相信愛情的人,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的女孩,和不相信自己值得愛的男人,最終決定再相信一次愛情。

 

庸俗童話》是對童話故事愛情的辯證,這部作品的男女主角都不是我百分之百喜歡的,但卻是我最為之心疼的,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分別都是必然的結果,是環境、兩人經歷與人格互動下產生的唯一可能解。而作者又用他的技巧、克制,與一貫的清冷溫柔說服我,他們的羈絆真的是宿命,是靈魂的契合,是兩顆孤獨的心的相依相伴,是分開以後兩人再也不會完整的愛情故事。故而兩人又在漫長的分離中體會孤獨、改變。在庸俗世界裡掙扎求生的兩人,從相信童話到童話破滅,最終選擇牽起了彼此的手,譜寫出更加動人的真實故事。

 

        熬夜寫完這篇文,推薦讀讀看《庸俗童話》。祝福我把寫到一半的文:《小船三年又三年》的心得和《薩爾達傳說:曠野之息》遊玩感想趕快完成。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