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書是可以不用帶目的去看的。不要有壓力的讀書,才會讓你愛上讀書,並且得到比你預料中多很多很多的寶藏,包括知識、思考的方法、處世的道理,還有心靈的寧靜與祥和。
年前的大掃除,從櫃子裡取下一批批緘默已久的書。被落塵掩埋的紙頁下,是不再鮮明亮麗的封面色彩,和泛黃蜷曲的裁切毛邊。丟掉吧,這麼想著。然而,指尖輕觸、掌心包覆書脊的瞬間,彷彿所有觸覺感知細胞被瞬間激發,電流飛快的流竄過神經系統,在理性運轉的邏輯思考中劈開一道縫隙。那些縝密的計算、冷靜的判斷、對於舊書處理的種種設想,剎那間全數停擺。只餘下彷彿收藏在書頁褶皺間的一聲低微的嘆息:啊,果然還是捨不得啊。
書對我來說,終究意義不同。儘管不如某些愛書人的癖好一般,喜愛在空白處填滿龍飛鳳舞的眉批和注釋,我卻仍然覺得,以自己的手心摩娑撫觸過的書本,與其他書不同,與我有著超越言語的親密連結。圖書館的書像是交遊廣闊的專家學者,與初次見面的孩子之間總是隔著一層隱約的淡漠疏離。自己擁有的書則像是朋友,儘管未曾清楚寫明,但我明白,他總能記得我每一次逃往他懷抱的神情,銘記我的眼淚與驚惶、快樂與沉靜。因我的指紋吻過他的燙金書名,因我為故事熬過的每個深夜、每盞澄黃而孤獨的燈,都恍如花箋一般在細密的紙頁間被妥善夾藏。
書對我而言,勝似朋友、勝似情人,有如家一般的存在。那是一處時間靜止的國度,鑲嵌一扇無須準備即可輕鬆推開的門;那是一個寧靜安穩的地方,隔絕了窗外呼嘯的疾風和驟雨。沒有必須牢牢記得的代辦事項,你可以安心地遺忘;沒有必須緊緊追蹤地時程和死線,你可以慢慢治療身上的創傷。小時候就讀過幾米的繪本《躲進世界的角落》,卻只有到慢慢長大了,在失去自由進出那個世界的能力之後,才明白那本繪本想告訴自己的意思。至少我還能慶幸著,自己有書,有一扇那樣好找的門可以走,可以讓積滿街道落塵和煙火的心,被粼粼的波光和溪水沖刷澄淨。
《第56號教室》一書中,孩子們提出三個辨別自己是否為書癡的方法:你是否曾邊吃飯邊看書?是否曾在上課時偷偷在抽屜裡翻書?是否曾在本該睡覺的時間躲在棉被裡用手電筒偷看書?簡單粗暴的方法讓我忍不住笑了起來,因為這實在是比讀後測驗滿分、借書紀錄第一名都還要貼切而精準的閱讀指標。我還記得自己吃飯配書的童年時光,記得自己成功躲藏著看書過一節課後,那種滿懷罪惡感的喜悅。在青年男女難以向彼此承諾愛意的速食現代,書是不言自證的證明,證明一個人有能力,純粹而無私地、全心全意的深愛著什麼。
《瑪麗·包萍》書裡,誓言永遠不會忘記世界的聲音的雙胞胎寶寶,隨著漸漸長大,終於在某一天徹底遺忘了風和烏鴉的語言。長大是失去什麼,然後獲得什麼的過程。能被稱作圍城的或許不只有婚姻、愛情,還有童年。孩子樣貌的我們急切的攀爬成人的階梯,已成為大人的我們卻回頭小心翼翼地探下足尖,在旋轉的樓閣與平台之間收集散落一地遺失的寶藏。那些懇求著能夠失而復得的東西,有快樂、有信任、有好奇、有對未來的憧憬和嚮往,但我總覺得,那一串清單地底部,一定也有著享受一本書的能力。
義大利米蘭 IULM University 大學的文學翻譯副教授 Tim Parks 寫了一篇名為〈Reading: The Struggle〉的文章,探討現代人的閱讀習慣,研究人們不讀經典的真正的原因。教授認為,不斷提供新刺激、新訊息的科技產品切碎了時間,導致我們無法再靜下心來,耐心地讀懂較為艱澀、深刻的經典文本。
於是,討論當紅概念的類似書籍短時間大量出版,情節人物重複的大眾小說排滿了整個書架。大量的書籍誕生於世界上,部分的內容卻慢慢變得越來越淺薄,為追求強烈的情感衝擊,而讓筆觸和調色變得誇張而粗糙;為了得到多樣而廣泛的受眾,極端謀求易讀、易懂,而讓遣詞用字失去了雕琢和底蘊。
而身為讀者的我們,或許正是閱讀飲食文化變形的元兇。因我們逐漸把名為閱讀的攝食行為,簡化為光譜的兩種極端:追求刺激與享受、口味濃重的速食快餐,與只注重獲得維生營養、施打葡萄糖和維他命的高效率進餐。我們在乎實質獲得勝於心靈的滿足,我們在乎頻繁的輸出勝過輸入。越來越快的步伐、越來越喧囂的心靈、越來越零碎的時間、越來越片段的思考,我們渴望的,只剩下疲勞時打發時間的輕鬆愉快,和獲取特定知識的高效途徑。
很幸運地,家人和長輩對閱讀十分重視,用了許多的辦法,神奇地把我養成了一個喜歡閱讀的孩子。雖然仍舊不如認識的幾位書痴朋友,但我真心地喜歡著在字裡行間渾然忘我的自己,珍惜著廢寢忘食熬夜看書的時光,為不顧一切栽進一本書裡的偏執感到自豪。
然而,從國小開始直到現在,我在每個階段都遇見過說出「我從來不看課本以外的書」的同學,和宣告著「新年新希望:我要多讀書」然後頹喪著鎩羽而歸的朋友。而我自己,也在壓力甚大的國高中時期忘卻了閱讀的快樂,在升入大學以後,面臨了「無法像以前一樣自然而然地享受閱讀」的困擾。反覆思考和嘗試以後,才慢慢地重新找回了最初單純的快樂。
我想,想要享受閱讀、熱愛閱讀,拋棄「閱讀的目的性」,反而是唯一必要的東西。
閱讀本該是一場饗宴,一頓值得悉心品嘗的佳餚,一餐值得花費時間專心享受的旅程。那些在時光的肆虐裡倖存的作者們呀,個個都是將烹飪藝術發揮到極致的廚神。鮮活的影像與聲音,或新鮮快炒,或醃漬陳釀,搭配氣味與觸感、光線的質地和重量,細膩的刀工,反覆嘗試的調味,最終烹煮出一道打動心靈、改變生命的料理。
不要去想「因為……我要讀這本書」,不要去想「我一個月要讀多少本書」、「每天要讀幾分鐘書」,不要去想「我要為這本書寫下多少字的心得」、「我要從這本書裡得到多少成長」。就如同吃一頓飯一樣,攝食的確是為了維生、速食的確能帶來歡愉。然而,滿腦子計算礦物質含量的一餐,邊滑手機狼吞虎嚥的一餐,全是垃圾食品的一餐,多數時候很難帶給一個人寧靜而長久的快樂。清空心神專注的面對一道佳餚,用心體會每一口的滋味,反而能在營養和速度之外,帶給一個人寧馨的愛戀與幸福。
曾有人告訴過我:「年輕時讀的書會改變你的一生」。而我該怎樣告訴你,我對書本的愛與依戀?在那些童年記憶逐漸淡去的時候,我仍然能清晰的複誦某本童年讀物的片段,關於會牧羊的豬的冒險,或者是現身於南太平洋小島上的彩虹。在被忙碌的生活奪去姓名、快要遺忘自己的時候,仍然能短暫拜訪一個熟悉的國度,在伊登索爾的鄉間品嘗醇美如酒的空氣,探望夜夜交際的貓和只吠過一聲的狗。在那些痛苦的彷彿要消失的時候,仍然能逃入世界的角落,踏上過去的自己留下的足跡,在字裡行間重新找回前進的力量。
我多想讓那些從來不讀書的人知道,這份關係的快樂與可貴。
書對我而言,超越所謂「知識的來源」、「故事的載體」,而成為了一種獨立而鮮活靈動的存在。他們是我的摯友與照顧者,給予我溫柔和陪伴、平靜和安寧。悉心保存每個片刻的過去的我,準備一個個禮物改變現在的我,然後陪伴著逐漸成長的未來的我。他們是我之所以身為我的證據,是我之所以成長為我的證明,是路標、是燈塔、是愛麗絲夢遊仙境裡的笑臉貓,是在旅途裡遺失姓名的時候,幫助我找回自己的夥伴。
我想,那些我愛的書,已經成為了我的一部分。
新年大掃除結束,在午後的陽光裡,終究要向一些書道別,而後繼續踏上充滿邂逅與離別的旅程。人生就是如此吧。可是,《我想吃掉你的胰臟》小說裡,女主角說過:「我死了以後,你可以吃掉我的胰臟……聽說,讓人吃掉內臟的話,靈魂就會永遠存活在那個人的身體裡」成為對方的一部分。我站在塵埃漂浮旋轉的微光中,看著那一大疊書,曾經沉默地站在書架上,安靜地陪伴著我走過許多年的書。所以或許,我也能這樣說吧?
我想,吃掉一本書。
後記
呃,或許寫得有點太煽情?
但重點大家有抓到就好:我覺得書是可以不用帶目的去看的。不要有壓力的讀書,才會讓你愛上讀書,並且得到比你預料中多很多很多的寶藏,包括知識、思考的方法、處世的道理,還有心靈的寧靜與祥和。
另外,我是個老派的人,我還是喜歡紙本書,據說撫摸書頁的時候會刺激指尖的神經、活化大腦?好像有看過這種文章。但就和喜歡自己的書勝過圖書館的書一樣,都純粹只是個人偏好,大家可以不用太在意。
小時候很喜歡看閒書、翻譯小說,有一次有長輩叫我「多讀一點有用的書」,我當場回他:「為什麼?我又不是因為有用才讀書的」
我不想忘記,小時候那個勇敢的自己。而且,有用沒用,誰知道呢?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