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將說明:
1.什麼是「二次交換」?
2.申請二次交換Q&A
3.我的二次交換申請經驗分享
正在閱讀的你,今天過得好嗎?在開始之前先自我介紹一下:我是雪莉,目前為臺大國企系四年級學生。將於113-1學期延畢前往瑞士洛桑大學交換。
想閱讀更多關於「交換學生」的系列文章,請點擊上方欄位的【交換學生】文章目錄。也歡迎下滑到Links、點擊連結前往我的IG紀錄帳,照片未來大多都會放在那裡。有任何問題或想聊聊的事,也歡迎透過IG私訊聯繫我。
對大部人來說,交換學生是在大學或者研究所生活中僅此一次的壯遊。然而你知道嗎?其實台大交換生計畫可以申請不只一次喔。這也是我在申請過程中才發現的,然而找資料的過程中卻困難重重,鮮少有人分享相關的經驗。因此才決定寫出這篇文章,來告訴正在閱讀的你,有關二次交換的種種。
本篇文章將說明:
1.什麼是「二次交換」?
2.申請二次交換Q&A
3.我的二次交換申請經驗分享
一、什麼是「二次交換」
「二次交換」就是「在申請並錄取過交換生計畫一次後,第二次申請交換」。聽起來有些抽象?這就要先釐清交換生計畫的錄取流程了。我們常說的「校級」、「院級」,其實只是整個交換申請的第一步,被台大「錄取」只意味著我們取得了「被台大推薦給姊妹校」的資格。其後半年的時間,還要依照姊妹校的要求繳交資料、通過對方的審核,才能正式取得在姊妹校交換的資格。
在「台灣大學海外教育資訊網-交換學生-如何申請」頁面,點選「第二步:詳閱簡章並參加甄選暨獎學金說明會」,可以看到下列敘述:
*如同一學制班別內,曾參加過本校校級、學院、系所/中心之國際交換學生計畫,屬以下任一情況者,仍具報名資格,其可選擇之學校限「第二次國際交換開放選填之學校」:
1.即將出國交換、正在進行交換、已完成交換或因故於交換期間終止交換者;或
2.曾通過甄選但於錄取報到後放棄交換資格者。
在台大申請錄取後,可能有人因個人因素必須放棄錄取,或者是因條件不符而被姊妹校拒收;已經出發去交換後,也有人可能因不可抗力必須提前返台,或者平安順利完成交換後仍然意猶未盡、想再出國一次。這些人都可以進行「二次交換」申請。
而實例上,我聽過:
學姊1,雖然邊境已經開放,但還是十分擔心目標國家的疫情,所以放棄錄取的學校,等疫情趨緩再二次申請,成功前往同國家另一學校交換。
學姊2,因為錄取交換後剛好申請上一份夢幻實習,而決定放棄錄取。之後再第二次申請,前往另一所學校交換。
學姊3,也是我朋友的姐姐,已經結束第一個學期的歐洲國家交換,現在正在另一個國家享受她的第二段交換生活。
因此可以說,不論你是否曾經申請、錄取、出國交換過一次,申請的是校級還是院級,所有台大學生都有兩次的交換申請機會。如果你不確定自己有沒有資格的話,預約諮詢國際事務處的專員是最好的辦法,他們還會多告訴你一些要注意的細節。
二、二次交換申請Q&A
作為實際第二次申請交換的人,以下列出一些我認為同學會有的疑問:
1. 我可以在第一個交換期後緊接著再安排第二個交換期嗎?
A: 可以,但要注意各項手續辦理時間及規定
假設現在是112學年度第1學期末,你已經申請上了113學年度第1學期的交換,長度為1學期,你可以在112學年度第2學期再申請一個113學年度第2學期的交換。中間不必向學校繳交申請,國際事務處會送公文知會教務處。
要注意的是,113學年度第2學期交換的姊妹校審核是在你出國的期間辦理的,各種資料都要提早準備、帶齊出國,才能好好繳交要求的資料。
更要注意的是,你不一定能夠直接從113學年度第1學期交換的A國飛到113學年度第二學期交換的B國,因為有些出國前手續是必須在外國駐台灣的行政機構親自辦理的,例如赴日本交換需要的COE。這些手續能不能在各國駐國外大使館辦理要特別去詢問,我並不清楚,但我個人認為最好還是準備回台一趟比較保險。
至於連兩學期申請上同一所學校,我還沒聽過這樣的事,並不清楚相關的規定,歡迎有經驗的讀者在底下留言告訴我。
2. 第二次申請交換申請的學校和交換長度有限制嗎?
A: 學校只能選擇開放「第二次國際交換開放選填之學校」;期長沒有限制,但要注意你的修業年限
第二次申請交換申請的同學,只能選擇開放「第二次國際交換開放選填之學校」。資訊在「台灣大學海外教育資訊網-交換學生-如何申請」頁面,「第三步:確認學校與國家/地區資訊」中,點選「交換學校一覽表」按鈕即可看見。列表最上方會有個「第二次國際交換開放選填之學校」,請務必勾選,看看自己的夢想校有沒有開放二次交換。才不會在繳交費用、成績出爐後,才發現自己想排志願的學校都不能選,白忙一場、傷身傷心。
而期長沒有限制,但要注意你的修業年限,比如大學最長可以念6年,請確定加上交換以後,你還能完成所屬系所的畢業學分要求、順利拿到大學學位。
3. 第二次申請交換的同學可以申請獎學金嗎?
A: 不能申請「國立臺灣大學希望出航交換學生獎學金」,但其他獎學金似乎不在此限
這條規定寫在「台灣大學海外教育資訊網-交換學生-如何申請」頁面,「第二步:詳閱簡章並參加甄選暨獎學金說明會」最後面。
在甄選開放期間進入系統,填寫申請資料時還是會有「獎學金申請」的按鈕,但按下去再送出就會跳出系統提示「第二次申請交換的同學不能申請」,取消點選後才能送出資料。
不過我個人認為這不算是個太勸退的點,因為第一次申請時我也沒拿到獎學金……獲獎標準一直是大家熱中討論的謎團。
4. 我可以延畢去(第二次)交換嗎?
A: 可以,但有條件限制
假設現在是112學年度第1學期(大四上),你已經申請上了113學年度第1學期(大五上)的交換,也就是延畢1學期去交換。你是可以在112學年度第2學期(大四下),再申請一個113學年度第2學期(大五下)的交換,再延畢一學期去交換。不必向學校繳交任何延畢申請,國際事務處會送公文知會教務處。
但是,如果你在113學年度第1學期(大五上)沒有要去交換,你是不能在112學年度第2學期(大四下)申請113學年度第2學期(大五下)的交換,因為中間會有一學期(大五上)的空白,除非你有其他理由(雙輔系、學程、未完成畢業資格等),否則你是不能以「我大五下要去交換」的理由延畢大五上的。而當你必須畢業,也就不再符合交換生必須在學的身分了。
簡單來說,就是正常畢業和交換中間不能出現空檔,也要注意有些學校是不收延畢生的。關於延畢交換的相關規定,一樣建議最好預約諮詢國際事務處的專員,獲取最新最準確的一手資料。
5. 第二次申請交換的同學在甄選上會比較劣勢嗎?
A: 其實不會
我個人覺得,評審不會因為是第二次交換就打低分,因為就結果來說,我第二次的總分甚至比第一次還高。以下附上我兩次申請的成績,在GPA分數相同的情況下,分數表現更好的原因是第二次的備審資料。出國讀書計畫高了0.2分,履歷少了0.0233分,但那是因為有一個分數給我打的特別低(B+),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年度 | 組別 | PR | 排名 | 總分 | 分項成績 | 英檢 | ||
GPA | 計畫 | 履歷 | ||||||
113-1 | 一般 | 19.50% | 91 | 3.8668 | 4.042 | 3.7 | 3.8 | IELTS7.5 |
113-2 | 日語 | 27.3% | 12 | 3.9168 | 4.042 | 3.9 | 3.7667 | N2 |
我的備審資料沒有隱瞞自己要先去一次院級交換這件事,我為了要不要誠實寫特別跑了一趟國際事務處,專員告訴我「國際事務處的宗旨是鼓勵同學增加海外經驗,怎麼會因為你要先去交換就給你打低分呢?你反而應該藉此機會多強調自己對海外經驗的渴望,以及先去一次交換能讓你在這次機會中比別人更多些什麼優勢」。我本來半信半疑,但就結果來說,她說的其實是對的。
但是,每一年、上下學期、各語組的競爭激烈程度都各不相同,好比說我113-1一般組的成績在113-2可以排到第52名呢。第二次申請可以選擇的學校本來就比較少,如果不幸成績排名比較靠後,比起其他同學你更有可能面臨沒學校可填的危機,這倒是真的。
三、我的二次交換申請經驗分享
我是在113-1錄取瑞士洛桑大學後忽然有「再申請一學期」這個想法的,因為我一開始就是想去交換一年。但當初礙於家人和自己的擔憂,以及現實層面分數不夠高,沒有錄取很想去的校級學校,於是作罷。不過一年太難,換成兩個半年就好多了吧?這是我當時的想法。加上113-1學期參加了台日交流社以後,突然發現自己的日文其實沒有想像中好;明明很喜歡日本、也去過幾次日本,在和日本同學聊天的過程中還是發現有很多自己不了解的地方。於是萌生了「想在日本學習、生活看看」的念頭。
第二次申請其實有不少好處,重要文件掃描檔都備齊了,程序也都跑過一遍了,不太會漏掉東西。寫備審的時候也多了一次機會,反省自己為何上次得分不如預期,從而寫出了更好的讀書計畫和履歷。但等待結果的緊張是少不了的,特別是我還自己給自己增加了三重難度:日檢只有N2、在春學期、投了據說競爭超激烈的日語組。成績和排名開出來,果然是名不虛傳的「卷」,加上這次日本大學開的名額極少,每校都只有一兩個,所有名額加起來只有申請人數的一半,更是「卷上加卷」。群組裡都是哀號聲,而我每一天都在祈禱自己前面的人沒有選走我要的志願。
不過我想說,我越來越相信,上天會在最恰當的時機給你最好的安排。這次交換申請,最後錄取的志願我一開始完全沒有考慮過,最後卻發現原來那才是自己最想去的地方。再回想上學期沒有錄取英國愛丁堡大學、荷蘭萊頓大學一年交換的難過,不禁覺得最適合的安排原來是等在這裡啊。經歷兩次交換申請,我可以說這絕對是一段辛苦又煎熬的過程。GPA和語檢分數被各路大神輾壓,備審評分標準完全是個謎團:大家最想去的學校幾乎年年都相同,沒能錄取第一志願成為了常態。但我想說:請相信上天會在最恰當的時機給你最好的安排。就像許多學長姐說的一樣,也許去了你才會發現,原來自己如此簡單的就愛上了這個地方。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