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的你,今天過得好嗎?在開始之前先自我介紹一下:我是雪莉,現為臺大國企系四年級學生。目前計畫於大四上申請交換,大五上延畢交換。
想閱讀更多關於「交換學生」的系列文章,請點擊上方欄位的【交換學生】文章目錄。也歡迎下滑到Links、點擊連結前往我的IG紀錄帳,照片未來大多都會放在那裡。有任何問題或想聊聊的事,也歡迎透過IG私訊聯繫我。
相較於交換申請流程,很少人分享該怎麼排志願序、要考慮哪些點,如果一階錄取了不想去的學校、如果校級和院級都有錄取,該怎麼取捨。我想是因為,每個人重視的條件都不相同,取捨是很個人的過程。但我在交換line群組也看到不少問「該怎麼排志願」、「該怎麼做選擇」的人,也許不只是我,許多人都有這個困擾。因此我想將自己做決定的歷程寫成一篇文章,希望能對未來申請校級/院級交換的同學有所幫助。
本篇文章將說明:
1.我如何排志願序
2.落點預估
3.我的心得
一、我如何排志願序
以下將說明我個人覺得排列志願序最好的流程,以及各種便利的方法或工具:
Step 1: 思考你申請交換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排列志願序是取捨的過程,你看重什麼、希望能得到什麼,就該將這項特質列為首要考量。如果你想瘋狂旅遊,就要優先考量地理位置方便、學業要求較低的學校;如果你想深耕學術,就要優先選擇排名好、課程質量高的學校;如果你想申請交換校的研究所,就要優先考量可以修碩士課程、有你想要的系所和合作教授的學校。魚與熊掌通常難以兼得,不要想著「我全都要」,至少排出個考慮的優先順序來。想像一下你心目中理想的交換生活,在腦海中描繪景象,通常就會有答案了。
Step 2: 透過個人和學校的硬性限制條件刪除選項
再來必須考慮限制條件,包括個人的和學校的。
個人方面,盡量不要選擇超出能力範圍的國家,以免讓自己過度痛苦。如果你的交換費用要全部自籌、家裡經濟壓力比較大,就優先選擇物價較低、獎學金比較容易申請到的國家,例如東南歐、日本,不要去北歐國家或者瑞士一整年,三倍的物價不是開玩笑的。或者選擇台大推廣申請的姊妹校,例如英國的聖安德魯斯大學,比較有可能獲得獎學金。如果你很容易緊張、很害怕在語言不通的地方生活,就優先選擇英語通行率高的國家,例如英國、荷蘭、北歐、瑞士等。
學校方面,注意很多姐妹校會有自己的限制:語言檢定要求的分數、申請學生的年級限制、只能交換至特定的系所、不接受特定系所的學生申請等。建議好好研究這些硬性的條件限制,被台大推薦出去後再被拒收的話,交換就沒有任何轉圜餘地的泡湯了。如果有真的很想去、但資格好像不太符合的學校,就連絡看看心得上有提供聯絡方式的學長姐吧。
Step 3: 閱讀目標地區學長姐的心得,從中了解要考量的點
對於沒去交換過的人來說,不管怎麼考量都一定會有遺漏的地方吧,有很多事是身在台灣完全想像不到、實際到當地生活才會了解的。這時候學長姐的心得就能派上很大的用場,隨意的挑一些你會想去的國家、學校,把近幾年的心得瀏覽過一遍,看看學長姐們抱怨過什麼事:行政效率差、簽證費用超貴、天氣很糟、找不到宿舍可住、選課規定太多、課業loading很重、交通很麻煩……看看哪些事你嗤之以鼻、哪些事你深感共鳴,你大概就會有個概念,知道自己需要考慮什麼條件了。
Step 4: 利用Excel按順序列出考慮的條件,填入目標國家的目標學校資料
現在你應該知道自己要依什麼樣的順序考慮哪些條件了吧!做為參考,附上我的考慮條件順序,以及細部的說明:
1.安全度
治安良好至關重要,不只因為我是女生、我的家人很擔心,而是出了台灣,什麼危險都有可能發生,我也不想天天提心吊膽的過生活。注意就算是正常的國家也有危險的地方、就算是國際城市也有危險的區域,如許多人告誡的南倫敦、北巴黎等(純粹的道聽塗說!),記得多研究一下學校的地點。我個人覺得比起首都,居住在交通便利的中型城市或者大學城反而更好。
2.英語通行度
我只會英語和日語,我願意學新語言、但不想在語言完全不通的地方被迫快速成長,因此我會優先選擇英語通行度高的國家。
3.物價
我的交換金錢來源是一半父母支持、一半自負,因此我會希望避免北歐等高物價的地區(結果我最後去了瑞士哈哈哈),或者至少不要去高物價的地區一整年。
4.有沒有商學院
我想最大限度地避免被姊妹校拒收,也想試試國外的商業課程長什麼樣。
5.生活機能、交通便利性
我的交換主要目標是「在新環境中更了解自己」,因而希望能有機會多旅行。但我有預算限制、討厭坐飛機和通勤,因此希望能去到交通方便的國家和地區。最好有發達的鐵路網絡、到首都和機場都近。並且希望日常購買生活用品方便,不用走很遠或者轉車,並且要確保有亞超給我生活的力量……
6.保證宿舍
這點完全看個人,我的朋友間有人完全不當一回事,也有人沒保證宿舍不考慮。我偏向後者,因為我覺得自己找房麻煩又不安全,也不想冒找不到宿舍必須取消交換的風險。因此我避開了英國薩塞克斯、丹麥哥本哈根等幾乎每一位學長姊都抱怨找不到地方住的學校。
7.選課限制
由於我的交換目標和個人興趣,我希望不用只上商學院的課,且loading不要太重。因此最後我放棄校級交換錄取的英國諾丁漢大學(要求學生至少修5-6門課),選擇院級交換錄取的瑞士洛桑大學(至少2-3門課)。
8.交換生友善度、組成多元性、人數
我是偏內向的人,但同時想認識外國朋友;我從未住過宿舍、從未留學,獨立生活能力偏低。因此我希望能去到交換生盛行、人數眾多的學校,學校方能多舉辦一些交換生交流的活動、多主動提供一些生活協助。
9.環境&個人喜好
最後建議查查城市的照片,看看你有沒有一見鍾情。雖然聽起來很可笑,但有很多人告訴我:喜歡你即將居住的地方,是比想像中還要重要的一件事。
我建議製作一個Excel試算表,將考慮條件按順序寫在表頭各欄,把各個學校列在最左欄各列,然後把找到的資料填入試算表裡。聽起來似乎不太直觀?放上我做的表格給各位參考:
二、落點預估
差點忘記這件事,雖然好像沒幾個人做,但我覺得做了比較好。雖然非常費時,但能確保你在一階一定會錄取到學校。特別是排名在中段,或者想去熱門國家/學校的同學,因為30個志願可能會不夠填。
落點預估就和考高中、大學一樣:看你想去的學校錄取多少人,再看你的分數排名前面的人分別想去哪些學校、有沒有把名額用光。這時搓湯圓表單就能派上很大的用場了,把你想去的學校開放的名額數量列出來(下圖綠色格子,一學期一格),再把你前面的人分別填進格子裡,如果這個人的第一志願格子滿了就換第二志願填。聽起來似乎很抽象?放上我做的表格給各位參考(以113-1校級交換一般組前100名左右為例):
括號內是排名,E加上數字是申請序號,一樣的數字連填兩格代表這個人要去一學年。
如果你的成績排序比較前面,或者申請的是非一般組,你的競爭者和要考慮的志願校數量都會少很多。此時就可以用更簡單的方法:直接複製搓湯圓表單上排在你前面的同學的志願,然後參考各校名額、按照順序圈出他們錄取的學校,大概就能知道輪到你時還剩下什麼志願了。如果前面有少數同學沒填志願(這很常見)也不要緊,可以設想幾種對方的錄取可能,再回推出幾種自己可能剩下的志願。放上我做的表格給各位參考(以113-2校級交換日語組前10名左右為例):
假設你是第11名來預測志願,而第2名沒有填志願。可以簡單猜測對方可能會錄取早稻田大學或慶應義塾大學(一橋、早稻和慶應一向是日語組最受歡迎的志願),推測出對方錄取早稻田(黃)或慶應義塾大學(橘)的情況下,我會剩下什麼學校可選。由圖中可以看到,第11名可能錄取東京工業大學或青山學院大學,而實際上第11名的錄取結果確實是青山學院大學。
基本上如果你前面有超過學校錄取名額三個以上的人排隊,該校大概率就與你無緣了。而填志願也像考高中、大學一樣:三分之一的夢幻志願、三分之一的正常志願、三分之一的保底志願。最重要的是,確保你填的志願不管上了哪個,你都願意去,才不會浪費志願。
三、我的心得
前幾年很流行一句話:「小孩子才做選擇,我全都要」。但我覺得這句話有點語病:「全都要」也是一種選擇、「都不要」也是一種選擇。這句話流行的原因,或許代表了我們對於錯過、對於選擇錯誤深重的焦慮,對於沒被選擇的路的嚮往和對於手中選擇的後悔。
然而,在經濟學課程中,我們學到「機會成本」的定義,是「被放棄選項中價值最高者」,而不是「所有被放棄選項的價值加總」。因為人一次只能選擇其中之一,不管選擇哪一個,都必定有其獲得和失去的獨特體驗。
和朋友M聊天時,對方對於「夢幻志願」有很不一樣的想法,令我深受啟發:「我覺得或許沒有所謂的夢幻志願。當然有些條件,例如國家、學校地點、宿舍有無等是人可以選擇的。但當地情況如何?生活起來怎麼樣?會遇到怎樣的人、甚至能修到什麼課,都是等到當地才會知道的事。即使出國前做了那麼多功課,還是有太多的事是到當地才會知道的。所以現在設想的「夢幻」,也許不是那麼絕對」
我們在做選擇前,總是會期望能預測哪一個選項對自己來說是最好的,而矛盾的是,往往只有在親身經歷以後,我們才能知道什麼是自己喜歡的、什麼是自己討厭的。甚至在你經歷選擇的同時,現在的你和當初的你又變得不一樣了。我覺得,或許並沒有正確的選擇或者最好的選擇,只有不後悔的選擇。或許甚至選擇本身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選擇之後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
夢幻學校可能也會有討厭的地方,沒想過要去的學校可能反而意料之外的讓你喜歡。而當你懷著一顆開放的心,接受自己的選擇,去享受每一個迎面而來的生活體驗,或許每一所學校,都會是你的夢幻志願。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