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動畫電影迷,更一直是迪士尼和皮克斯的粉絲,暑假想要看電影時,自然把現正熱映的《元素方程式》納入了片單。然而耳聞網路上許多負評,讓我猶豫了許久,最近終於還是跑去看了。結論是:品味果然是因人而異的,我喜歡極了!打鐵趁熱,趕快來寫觀後感。預備去二刷!
劇透注意!想看但還沒看的觀眾先存起來,看完再讀!
劇透注意!
劇透注意!
正文開始:
*關於名字:我覺得翻譯名太詭異了,行文中各角色會直接用英文名字加關係說明指稱。
故事簡介
《元素方程式》的故事發生在一個由四種元素-風、水、土、火居民聚居的大城市「元素市」。主角為火元素的第二代移民-Amber。在火之鎮長大的她,從小開始為了繼承父母開設的雜貨店努力學習,但直到長大後的現在,都總是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氣而對奧客發火。這讓急於想要獲得父親認可、讓老邁的爸爸退休的Amber很是焦慮。而有一天,她控制不住脾氣、在家中地下室噴火後,意外讓水管爆裂,從中噴出一個名叫Wade的水元素男子……故事就此展開。
概述
在《元素方程式》電影中,皮克斯依然以其精良的製作,為觀眾帶來嘆為觀止的視覺饗宴;以其別出心裁的巧思,獲取觀眾的笑聲與傾心。
在製作方面,仔細想想,我覺得模擬水和火元素真的很難。好比說:水如何隨表面張力運動,身體裡的氣泡如何流動,透明映照背景與光線的程度,透光折射時如何處理;火焰的中心與外圍的焰色差異,火焰受風時該如何流動、變化大小,燃燒程度降低時該怎麼處理,甚至是拿到女主角手上的東西該怎麼燃燒成炭。看起來越是自然,背後便代表著下功夫的觀察與考證。土元素的植物我覺得還好,風元素的雲氣和水一樣都是流體,一定也需要建構模擬程式進行大量的計算和調整。想到這裡,便對製作團隊有更多的敬佩。
用心的地方不只元素的繪製,在設計劇本時,團隊也加入了各種元素小知識與應用,讓觀影者時時驚嘆:原來還可以這樣玩!好比說女主角Amber踩到不同的礦物上焰色會隨之改變、可以隨手融化砂子做出各種玻璃工藝品,男主角Wade可以用圓圓的身體當作凸透鏡聚光生火等,處處都是元素變化的巧思。不僅讓故事完美貼合設定,更呼應了《元素方程式》的核心議題。相對於劇中女主角家人不斷重複的台詞:「Elements
don’t mix!」,製作團隊選擇用這些巧思來帶出故事想要傳達的概念:或許「元素無法融合」,只是因為我們固守僵化的思想。當我們放開心胸,去互動、去了解、去發現,或許能夠找到彼此更多的可能性。
一、元素大都會:探討種族議題
在決定要不要去看電影前,我問了朋友的無雷影評。談話中她提到,導演在訪談中解釋了故事的靈感來源,是自己兩個獨特的生命經歷:身為美國第二代韓裔移民的成長歷程、以及與非韓裔妻子相戀的愛情故事。在了解了這個前提下去看電影,我覺得非常受到觸動。
粗略看過幾個負評,我知道有不少人認為皮克斯對種族議題太輕描淡寫的帶過了。對此我的感想是:種族、移民,終究是個極度敏感的議題。寫得太輕鬆,可能會被批評太理想化、太美化現實;寫得太嚴重,可能也會被指責煽動對立、刻板印象。然而,歧視經歷的程度深淺與造成的傷害都是因人而異的,不能因為經歷過嚴重的歧視就覺得作品太理想,也不能因為沒有經歷過歧視就覺得作品太刻板。相比於議題能躲就躲、躲不過就隨大流的迪士尼,我覺得皮克斯願意去談不一定人人讚頌的敏感議題,已經值得嘉許。
並且,我更欣賞皮克斯敘述身為移民、二代移民,各種讓人不舒服的遭遇的方式。比起傳統、直觀、強烈的表現,導演選擇添加更多更細膩的對話與內容,來表現二代移民在生活中遇到的狀況。那並不是單一個「歧視」或者「刻板印象」可以概括,而是明明生於此處、長於此處,卻總會在某個完全沒注意到的時刻,被他人某個不帶惡意的舉動告知:「你不屬於這裡」。那種細小卻無法忽略的不適感,明明屬於此地、卻又不屬於此地的衝突感。
好比說:女主角Amber第一次到男主角Wade家中作客時,Wade的舅舅對Amber說「你的英語說的真好!一點口音都沒有」,女主角則回答「感謝你的稱讚,不過我覺得一個從小說到大的語言,沒有口音也不是很難吧」。種種的細節,構建出二代移民體驗到的世界,讓身為非移民觀眾的我都能產生共鳴。我從大量的細節中感受到了導演的用心與真心,畢竟唯有挖掘出真實的經歷,才能如此的令人感同身受。
對於這樣的衝突感,導演給出了什麼樣的回應呢?印象深刻的情節是:為了註銷Wade開給Amber家雜貨店勒令停業罰單,Amber跟著Wade去找Wade上司的上司:風元素的雲朵大媽Gale理論,Gale卻因為正在看球賽而不理會Amber「小破雜貨店」的罰單申訴,兩人因此大吵一架。但是稍後的劇情裡,Gale卻透露她認真看球賽的原因,是為了重溫與去世父親的美好回憶,在Amber說明雜貨店對自己父親的重要性後,Gale答應幫忙斡旋。
在情節設計上,導演安排了許多元素們共通的議題,讓他們對於同一件事共感、進而相互理解。我想這便是導演給出的答案:儘管我們來自不同的種族、學習不同的文化,成為如此不同的人,因而產生各種衝突。但我們都是人類,我們都有共通的情感,在某些層面上,我們都是一樣的,因而能夠在共感中相互理解。這是我很受感動的地方。
二、外面的世界:成長議題、親子關係
故事前段,Amber家地下室水管爆裂後,從中噴出一個名叫Wade的水元素男子,自稱是市政府調查員,在Amber家開了一堆罰單後揚長而去。Amber為了阻止Wade,才時隔多年再一次踏出自己生長的火之鎮。這是即將成年的Amber第一次離開家鄉的旅行,在此之前,Amber的生活安定而樸實:在店裡幫忙父母、學習接手生意,在店外和熟悉的左鄰右舍交流,共享相同的價值觀。一切是那麼的自然而然,她從來沒有去思考過:世界上還有什麼其他的生活方式?以及,自己究竟想不想要現在這樣的生活?
Amber在離開火之鎮前,對小樹精Clod說過「元素市的設施對火族一點也不友善!」從父母代承襲而來的價值觀,讓Amber表現得排外且具有攻擊性。然而,走出火之鎮以後,Amber在大城市裡和Wade展開冒險,與不一樣的人交流,在新的環境裡拓展自己的視野。學習靠自己應對微小的偏見,用自己的眼睛去評價不同族類的人。從而發現:外面的世界既有充滿偏見的人,也有善良、充滿包容力的人。不同的元素間充滿了差異、時不時引起衝突,卻也同時各自有著許多美好的、令人欣賞的特質。
在元素市裡,Amber嘗試自己從未做過的事,從新的經歷中發現自己嶄新的一面:Amber原來有著出類拔萃的玻璃工藝技術,獲得了Wade家人的賞識。而在和Wade的互動中,Amber這才發現:原來她一點也不想接手父母的雜貨店。然而,發現這個事實卻讓Amber手足無措,因為她比誰都清楚:父母當年白手起家有多辛苦、多麼努力才建立起這間雜貨店,雜貨店對父母來說是多麼重要的存在。而且父親的身體一日比一日老邁病痛,她怎麼能不接手?不接手,她又能到哪裡去?
我對Amber這段掙扎的劇情非常有共鳴:一方面,看見了父母的衰老,想趕快成長到獨當一面,成為支持父母的力量。但是,明明很努力了、明明大部分時候都能得心應手了,卻總是在關鍵時刻出錯、手忙腳亂,讓父母放心不下,或者說不願放下。對於親子關係的拉鋸和衝突,導演的劇情設計依然精準而深入,許多場景令我印象深刻,打從心底引起共鳴和思考。
面對Amber的努力、尋求認可,父親Bernie(Amber的叫法是Ashfa,被認為隱約體現了導演的韓裔背景)的反應一直都是「不錯了,但還差一點!」這句話重複了太多次,令身為觀眾的我都開始懷疑:達到Ashfa標準的那一天,是否永遠不會到來。現代健康的教養觀點認為,父母必須學著放手,給孩子試錯的空間。不能期待小孩從不摔倒就學會走路,既然期盼他能學會走路,就必須接受他不可能從頭到尾永遠走在直線上,在走的穩穩當當前,必定會經歷一段走的歪歪扭扭不時摔倒的過程。從我的角度和這個觀點來看,Amber都已經做的夠好了,畢竟初出茅廬,偶爾犯點小錯都很正常。可是Ashfa面對犯錯的反應卻是「這樣我怎麼能信任你,把這家店交給你?」
看電影的我也覺得這個回答特別殘酷,就好像面對小孩考不到100分就不滿意的家長一樣,眼中只有「完美」和「不夠好」兩種結果,過程不列入考量。為什麼Ashfa會這樣回答呢?可能的原因有很多:或許Ashfa非常重視這家店、不願意Amber的任何失誤影響店的聲譽;或許成年人的世界就是這麼殘酷,任何錯誤都不會被輕易的原諒。
但我更傾向下列兩個原因:一、Amber的父母身為貧窮的移民,沒有犯錯的資本、失誤的空間。在人生地不熟的異國打拼求生,他們必須戰戰兢兢的生活、嚴厲的要求自己,從而影響到他們對待子女的態度(這部分會在下一個part更深入的探討),以及子女看待犯錯的態度。二、Ashfa不願意看見女兒在犯錯中受傷,因此堅持要等女兒完全準備好了才願意把店交給她。進一步思考,Ashfa一直不肯完全認同Amber、不願退休的原因是什麼呢?潛意識裡,是不是不願承認自己已經老了呢?不能再為女兒遮風擋雨,反而要依靠女兒、讓女兒代替自己操勞。正因為了解那有多辛苦,因而不願意放下。
身為大學生,我們處在一個好像已經成年、又好像還是小孩的尷尬階段。在努力學習、邁向真正成人階段的路上,我想大部分人都會面對與父母關係的質變和拉扯,特別是亞洲家庭裡,大多數的父母都是對孩子牽腸掛肚的。然而,在面對父母嚴厲的要求,各種限制和不諒解時,除了生氣難過,或許我們也能用另一種角度去思考父母做此反應的理由。嘗試懷著同理心和父母交流,或許反而能讓彼此的心更加貼近。
而另一方面,Amber在新的體驗裡看見了自己真正的渴望,那份渴望卻和父母、傳統的期待背道而馳。比起早就準備好要踏上的道路,那份渴望指引的前方,會在途中遇上什麼、得到什麼、失去什麼,甚至會不會成功、會不會繞一大圈只是徒勞,簡直是一片未知。該不該只為了「想去試試看」的衝動,而拋棄那早就規劃好、安穩樸實、受人肯定、可被預期的路線?或者說,身為普通家庭的小孩,背負著父母的期望與犧牲、對父母的責任與愛,有沒有那個權利、那個餘裕去背負風險,只為追求一個可能性?這部分也讓我非常的有感,因為自己整個大學期間幾乎都在煩惱這個問題。
在電影後期,Amber有一句台詞非常打動我:「Why can’t I be a good
daughter?」為什麼不能做個乖女兒?我在其中讀出了潛藏的意念:為什麼不能長成父母期望的樣子?然而這個意念的背後,其實代表了自我意識與父母價值觀的衝突。小時候,Amber一心想要繼承店面並為此而努力,從未對未來有所懷疑。然而在長大後、去過元素市以後,Amber不再以父母的價值觀作為自己的價值觀,而是萌生出只屬於自己的意識:去往大世界的渴望,這份意識因而與自己一直奉為圭臬的父母的價值觀產生衝突。
面對Wade不斷的鼓勵與質問,Amber還是一直堅持要回家繼承店面,哪怕她已經清楚明白,那不是自己想要的。Amber的堅持、Amber父母的堅持,或許代表了華人眼中愛的形式,傳承與孝順的做法。就像Amber在劇中所說的一樣;面對父母巨大的犧牲,大概也只有犧牲自己才足以報答。
然而,在結尾處Amber要跳進水裡去救象徵傳承的藍焰時,Ashfa的反應是叫著「Amber!不要去!」我想,這就是對於「犧牲」問題的回答。作為子女,相信我和許多同儕,都能感受到那份犧牲與傳承的重量,以及背負它的痛苦和疲倦。我從中體會到,犧牲的痛苦是雙份的,不僅存在於犧牲的人身上,也存在於被奉獻的人身上,讓後者時時刻刻懷著「如果沒有我,對方會不會過得更幸福」的罪惡感。有些犧牲是不得已、是時勢所迫,然而,如果有了其他的生活方式,卻還要選擇犧牲自己,延續下去的將不只是傳承,還有犧牲的痛苦,返還到父母身上,或許還有下一代身上。
對於「犧牲」這個問題,我的父母也說過類似的話:犧牲,是為了讓我們擁有他們沒有的東西:「選擇想做的事情、想過的生活的自由」。回報的方式,除了犧牲自己以外,或許也可以試試看另一種方式:將愛銘記於心,讓父母看見自己自由的樣子。
導演在訪談中提到過:作為二代移民,他的父母為他和哥哥犧牲了很多,只為了讓孩子擁有自己沒有的。導演因而希望孩子們能體會到父母的犧牲,巨大的犧牲有時候成為了沉重的負擔,但卻也值得深深的感激與珍惜。而結尾處的跪拜禮更是讓我無比的感動:面對父母的犧牲,Amber選擇了不一樣的回應,而父母也接受子女活成不一樣的樣子,懷著感傷和期盼,目送子女的遠行。藍色火焰的核心,或許只是深刻的愛。
三、當火愛上水:愛情關係
《元素方程式》是皮克斯第一部愛情電影,看完之後我只想說:皮克斯,永遠的神!整部電影中,其實沒有特別露骨的情慾描繪(畢竟是闔家觀賞的電影),但透過細節的營造,卻讓觀眾無時無刻都能捕捉到美好的愛情滋味,讓我看的少女心爆發。特別是男主角Wade,又帥又可愛,簡直是理想男友!
好比說:在終於等到Amber來赴約時,先是爆哭、然後嚴肅認真地請對方先走、然後在Amber背後激動地喜形於色、蹦蹦跳跳。還有總是情不自禁的偷看Amber,Amber轉頭的時候又馬上裝作若無其事地看別的地方,超可愛的!在Disney的YT頻道上有主題曲的MV,裡面擷取了一段電影情節:Amber和Wade的約會,想重溫的讀者可以去看看影片過癮一下。特別是從Wade的角度寫成的歌詞,更是讓我少女心爆發!
我覺得特別打動我的點,是Wade各種超級青澀的反應。明明手足無措、不停流汗,明明老是看對方看得入迷,卻還要逞強裝得很鎮定,想給對方表現自己帥氣的一面。卻又忍不住表現得很興奮、很想把自己知道得美好的東西介紹給對方。正是那些錯誤百出的地方打動了我,因為在愛情面前,大部分的人都會變成傻子,青澀的表現、各種緊張和出錯,都是太過重視對方的結果。Wade的感情雖然青澀,卻絕對值得溫柔的珍惜與對待。
Wade是水男,水族人情感豐沛,所以不分男女老幼都常常大哭。而對於這樣的情感流露,Amber反應一直都是一臉詭異、恨不得逃離現場。而在Wade家玩「誰先哭」的遊戲時,Amber一上場馬上就說:你輸定了,因為「I never cry」。從這些情節裡可以看見:Amber不太習慣表露自己的情感,認為感情豐沛是懦弱的表現,因而無法覺察到情緒背後隱藏的想法,例如她無法控制對奧客發火的原因,其實是因為她不想繼承商店。
我覺得,Amber面對情緒的處理方式,可能也和Amber的父母有關。身為火元素第一代移民,老是被禁止、打壓、拒於門外,長期被這樣對待,使得心中產生了「他人都在攻擊自己」、「環境危險」的認知,從而不再有安全感表露脆弱、面對創傷。而Amber也在家庭、族人的互動中學會了這種認知。面對陌生他人,Amber大多數時候的反應就像刺蝟一樣,總是帶著防備、武裝、攻擊性。而強勢凶悍的外表下,其實潛藏著無數的恐懼:擔心他人會傷害自己、傷害自己的家人,也擔心自己會傷害他人、不被他人接納。因而拒絕嘗試,退縮、固執。
而這樣外表強悍、內心脆弱的Amber,遇見了情感豐沛、包容柔韌的Wade。從Amber拜訪Wade家的情節,可以看見Wade一家都是感情豐沛、風趣自在的人。Wade談論起自己的糗事時大方自在,面對他人的傷痛(空氣球賽裡的風元素球員)也能以同理心理解、共鳴,給予對方鼓勵和支持。在充滿愛與安全感的環境下長大,Wade情感豐沛、心靈開闊而充實。能同理他人的情緒,接納、包容人與人之間的差異。
面對像刺蝟一樣,充滿防備心與攻擊性的Amber,Wade以他的同理心,共感她的情緒與傷痛,覺察到Amber隱藏的課題,並不吝於給予支持和鼓勵。細心、體貼、溫柔、勇敢,水族男子Wade以他的包容力,欣賞火元素女子Amber不一樣的地方,不斷真誠地讚美對方。發現她的美好之處,也接納她的自厭和自卑,笑著說「這樣的你也很美」。即使Amber一次次拒絕、拉開距離、豎起內心的高牆,Wade仍然不放棄尋找彼此共通之處。彆扭的女孩們,如果遇見了這樣的男孩,記得要好好珍惜對方啊(當然前提是你們兩情相悅,不然就是恐怖情人了)(好友吐槽:現實中沒有這種人)。
《元素方程式》的故事是從Amber的角度敘述的,因此我比較能去分析、感受Amber愛上Wade的理由。然而,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對Wade的人生經歷和家庭背景感到越來越好奇,特別是Wade和父親的關係。我越來越想知道:Wade為什麼會長成現在的樣子?Wade愛上Amber的理由?很遺憾的是,電影對於Wade背景的描述沒有完整,我只能靠腦補和猜想。
Wade的母親是建築師、舅舅是有名的畫家,一家人都事業有成。Wade曾說,他的父親對他不滿意,他和父親的關係一直不是很好、老是吵架。我的猜想,或許Wade爸爸不滿意的點,是Wade不如其他的家人成功?而Wade和父親的心結,一直到父親去世都沒有解開,這讓Wade一直深陷於悲傷和後悔之中,工作換過一個又一個,卻一直找不到目標,漫無目的地過生活。看見Amber懷抱著對家人的愛,而拼命努力、勇往直前。燃燒的身影發出明亮的光芒,讓如死灰一般的心,開始再次感受到生活的快樂。我想,這或許就是Wade愛上Amber的理由。
帶你去到你不曾去過的地方,讓你看見從前的你無法看見的東西,美好的愛情,或許就是如此吧。
四、《元素版鐵達尼號》:階級、戀愛與追求
《元素方程式》敘述的愛情故事,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其實不是種族差異,而是階級差異。比較一下兩人的家庭背景:Amber住在元素市市郊的違章建築裡,父母是移民,拼命工作白手起家,經營社區雜貨店。而Wade住在元素市中心,配有保全和電梯的公寓大廈裡。母親和舅舅都是專業人士,穿戴華服珠寶、富有藝術品味,生活得慵懶而優雅。找實習找到焦頭爛額的朋友,看完電影印象最深刻的是:Amber去Wade家吃一頓晚餐,就拿到了世界最大玻璃工廠的實習生名額,只因為Wade的媽媽欣賞Amber的才華,打了通電話把她介紹給在玻璃工廠工作的朋友。
我覺得《元素方程式》劇情架構其實很像《鐵達尼號》:來自不同世界的兩人,因為機緣巧合相遇,被彼此的差異吸引,迅速墜入愛情,克服種種困難。比起種族,我覺得階級更造成了兩人價值觀的差異。面對Wade的質問「你為什麼不敢去追求你想做的事?」Amber脫口而出的回答是「那是你們這些有錢人才能做的事」。的確,Wade能夠不停地換工作、失戀了就買張單程車票離開此地,也是奠基於家庭經濟狀況的安定,給予他探索的空間和自由。Wade能長成開朗溫柔、情感豐沛的個性,部分也要歸功於家族社經地位,給予他安全、友善的成長環境。
那麼,事實真的像Amber所說,只有沒有經濟壓力的小孩,才能有餘裕追求自己想做的事情嗎?我從滿久以前就在思考這個問題了。不可否認的是,經濟壓力的確限縮了人的選擇。不管年紀大小、面對怎樣的課題,擁有家庭財務支持做後盾的人,的確擁有更多探索的自由和犯錯的餘裕。有時候我也會很羨慕那些不怎麼考慮花費,活得隨心所欲的人。
但是,在認識了各式各樣的人以後,我發現經濟壓力和風險的耐受度並不總是負向相關。有明明家境不差,卻仍然顧慮花費、不想嘗試的人,明明父母支持、也沒有財務壓力,卻仍然擔心失敗、不願冒險的人。也有經濟壓力比較大,卻仍然想要追求所愛,透過各種方式實現夢想的人;過著辛苦的生活,卻活得更加自由的人。
現在的我會覺得,經濟壓力的確限縮了人的選擇,但限縮了人們選擇的理由,很多時候不只是經濟壓力。對於有些人來說,經濟壓力是壓垮夢想的重擔,但也有些人只是用經濟壓力這個理由,去逃避冒險的辛苦和風險。偏離預設的道路,必然會有更大的風險。或許就像Amber最後說的一樣,去實習搞不好根本不能改變什麼,她可能會失敗、會搞砸,繞了一大圈最終又回來繼承雜貨店。但父親Ashfa回答:去吧,女兒,去遠方試試看吧。這讓我非常感動。
因為家中長輩都曾因為經濟壓力放棄想做的事,讓我一直對這件事很有意識,也曾想過要走風險最小、但不那麼令人渴望的路。但長輩告訴我:經濟壓力的確會讓人遭遇許多的別無選擇、無可奈何,但現在實現不了的夢想,不代表以後不能實現。因此我學到:不要放棄那些渴望,也不要相信自己永遠會被經濟壓力限制。當有機會來臨時,才能不被「做不到」的虛假信念欺騙,勇敢抓住它。
希望每個人都能像Amber一樣,面對風險,儘管內心充滿了恐懼和不安,卻仍然願意傾聽內心的呼喚,努力創造空間、給自己一個機會,勇敢的去試試看。即便可能會失敗、會搞砸、會徒勞無功,我覺得,僅僅是對自己誠實一回,聽從內心的呼喚、勇敢踏出了那一步,也足夠珍貴、足夠值得了。
The
poem reads: “There is freedom waiting for you, On the breezes of the sky, And
you ask "What if I fall?" Oh but my darling, What if you fly?”
珍惜時間、珍惜彼此、珍惜自己的夢想吧,因為我們的生命和熱情、渴望和對彼此的愛,都有消逝的時候。如同劇中的特殊詞語Deshlock一樣:
Embrace the light when it burns, because it won’t always last forever.
因為火焰總有燒盡的時候,所以在燃燒的當下,盡全力擁抱光芒吧。
結尾
花了一天的時間寫完了《元素方程式》的觀後感,各位覺得如何呢?或許是因為進入暑假、沒有課業壓力,每個點都觸動我很深。我覺得自己的個性有點像Amber,所以有很多地方有點帶入,共情很深。
雖然因為想保留自己最新鮮的觀點而沒有去讀影評,不知道負評批評的點在哪裡,但我真的很喜歡《元素方程式》這部電影,推薦大家去看看。
補充:
今天去找了其他評論來讀,我覺得...負評講得的確有道理。
故事很套路、公式化,彷彿經典愛情電影的雜燴。說教的意圖太過明顯,讓水男不停叨唸一些大道理,對於他不斷痴痴地幫助火女的原因也缺乏解釋。明明在敘述成長故事,但火女的外出闖蕩機會卻來自「上層階級的男友家人幫忙走後門」。故事的節奏太快,許多橋段顯得太過倉促、角色心境轉變缺乏鋪墊和說服力,甚至本片主軸「解決漏水」到最後沒交代清楚、不了了之。
但我覺得,或許連接場景的方式粗糙匆促,但在各個精彩的場面上,導演確實有傳達出他要敘述的內容。可能帶著「製作人」、「編劇」甚至「老粉」的眼光去分析,會覺得它缺乏邏輯、不如其他皮克斯經典電影完美。但僅僅作為一個《元素方程式》的觀眾,作為一個現實生活中也在為同樣的課題煩惱地年輕人,我被深深地感動了。我覺得這才是最重要的。
觀點的不同體現在這部電影兩極的評價上,有人覺得中規中矩、差強人意,也有幾篇分享寫道「被感動哭了」。我覺得如果上述的三個議題和你有共鳴,那我想你應該會覺得這是部好電影。
20231025更新:
今天看到飽妮的影評影片,不愧是專門做迪士尼&皮克斯的影評youtuber,講得比我想的深入好多。我覺得她批評的很有道理...但我還是有被深刻的感動到,還是再說一次:評價真的差滿大的,滿多人覺得還好、可惜,但某些人又非常喜歡。我想如果在觀影的人當下對於愛情、父子關係與成長、追尋所愛這三個議題有共鳴,應該會有更深刻的感受。或許這部電影特別適合20歲左右的人看吧。
影片連結: 元素方城市是皮克斯至今最可惜的一部電影。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