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3日 星期日

【書籍點評】《她們的創作日常》:荒謬、愚蠢、耀眼的燃燒


我必須承認,對我來說,《她們的創作日常》比起前一本著作《創作者的日常生活》更有吸引力、更引人入勝。關於後者,目前我只記得「貝多芬喜歡不斷洗臉(還是洗澡?),直到把木地板弄得全濕,引來樓下鄰居的抗議」。顯然,作者梅森•柯瑞抓住了撰寫此類題材的精隨,更精確地勾勒出讀者想看的東西-在偉大的靈魂燃燒的同時,創作者的日常可以多麼荒謬,有時又多麼讓人觸動。


《她們的創作日常》與《創作者的日常生活》體裁類似,皆以小段敘述搭配各式各樣的引用材料:書信、日記、語錄、親友與工作夥伴的回憶,拼貼成一位位偉大創作者的日常生活。她們可能是作家、詩人、畫家、歌手、演員、舞者、小說家、雕塑家、劇作家、音樂家,唯一的共通點,是她們全都是女性。


作者梅森•柯瑞在序言中特別記述了創作此本書的起因:前作《創作者的日常生活》所介紹的一百六十一位人物中,只有二十七位女性,占比不到百分之十七。本書旨在發掘女性藝術家們如何在夫妻、子女、家務等種種應盡的義務之中抽身出來,完成偉大的創作。令人難過的原因,大約就是寫在封面上那個大大的問句:「她們究竟是怎麼辦到的?」遺憾的是,幾乎不會有男性被如此詢問。


除了磨耗時間、摧殘靈魂的種種義務,社會傳統也壓迫著女性的創作精神。就如同書中節錄艾達•盧皮諾的訪談:「保持女性化的態度很重要,因為男人討厭專橫的女性。我盡量不暴跳如雷,女人不能這樣做,他們都在等著看好戲」。而在深切體驗窒息感之外,同時萌生的小小樂趣,便是觀察早期的女性藝術家在意識到這份來自世界的壓迫後,如何發展出得以馴服世界的巧妙技術。


不過,前述關於女性創作劣勢的內容,其實不能算是本書主軸,這也是我喜歡《她們的創作日常》的一個原因。儘管作者特別將女性羅列介紹,卻不會特意冠上「女作家」、「女畫家」、「女舞者」、「女演員」,戴著有色眼鏡,試圖誇大檢視她們的苦楚或阻礙、掙扎或反抗。而是能以客觀冷靜的目光,觀察、敘述這些創作者的日常實況,以此勾勒她們的心靈與理念。


閱讀藝術家的創作日常,得到的絕對遠不只一些奇怪的冷知識,好比說伊莎•丹尼森晚年以牡蠣與香檳為食,或者可可•香奈兒抵達辦公室的排場遠勝「穿著Prada的惡魔」。亦遠多於新認識一串偉大歷史人物,好供讀者稍後找書使用。


閱讀《她們的創作日常》的體驗,是驚奇與感動的綜合體。閱讀其他創作者的日常規律,你會驚訝地發現自己的成見被徹底顛覆。有些人終其一生維持嚴格的作息與工作紀律,有人卻將大把時光拋擲在劇院、夜談、交際,甚至是性生活中,只在無事可供分心或是交稿日已過兩天後,才姍姍拿起紙筆。不只一位創作者熱愛孤獨,也不只一位擁有好幾位丈夫或情人。美國詩人米萊一生把家務拋諸腦後,給她精明能幹的丈夫,卻也有人將家務做為最好的休閒活動。在不同極端來回擺盪,本書蒐羅了多樣化的創作模式,不僅給當代的創作者適當的參考,更重要的是,切實證明了「最好的步調,就是適合你的步調」。


《她們的創作日常》有如一片沙灘,讀者赤著腳在其上行走,眺望如海洋般深邃的偉大靈魂,不時能在腳邊拾獲拍案浪花捎來的美麗貝殼。書內引用了許多令我深受啟發的句子,好比說「靈感來自清澈的心靈,它豁然貫穿,我們與它毫無關係」-艾格妮絲•馬丁。


不同於刻板印象的認知,靈感不來的時候,絕大部分的作家和畫家「還是不停地寫/畫」,因為只有如此,才能突破這份困境。而偉大的作品需要長時間的積累,起初甚至要花費數萬小時的鬼打牆與無用功,在恐懼、煩躁、焦慮和未知中蹣跚前進。「一天只寫了兩頁,隔天早上起來又覺得不滿意,刪到只剩下六行,然後又重頭開始,每一章至少重寫了二十次」。可是她們最終都接納了這段歷程,就像熔化熱與汽化熱一般,為最終的相變提供能量。那些不斷地凝視、思考、推翻與重建,孕育了所有偉大的文字、音樂與藝術。


透過日常生活的速寫,讀者能理解到創作是掙扎的、甚至是痛苦的。有的人依靠紀律、忍受著痛苦匍匐前進,有的人透過菸酒藥物性愛麻痺自己、透過燃燒靈魂淬鍊藝術,更有的人即使痛苦、掙扎、逃離,卻仍然不由自主地回歸創作,聽從內在呼喚的饑渴與衝動,宛如宿命一般與藝術無法分割。她們痛苦並快樂的姿態,為了創作付出的努力與掙扎,深深震撼了我。


讓我情不自禁的相信,所受到的種種苦難,都是來自於創作的折磨,以此慰藉自己。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