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者系列】
《安靜就是力量》
Key Words:內向者
推薦程度:5
蘇珊坎恩的成名作,在這個書單裡我最早讀也最喜歡的一本書,討論「內向者」如何在這個崇尚外向的世界裡肯定自己、接納自己、適應生活。作者透過採訪、閱讀文獻資料,從各個角度討論「內向」的心理成因、適應外在世界的種種困難,找出「內向者」的優勢,並提供許多方法來調整心理。如果暫時沒空看書的話,看看蘇珊坎恩的TED Talk也是個不錯的替代方案。
我特別、特別喜歡這本書,因為我曾經非常討厭內向的自己。當我社交疲勞,或者是在人際關係中出錯的時候,大人會說我「太敏感、太嬌貴了」。我羨慕有很多朋友、長袖善舞的社交型同學,也希望自己能成為那樣的人,結果卻讓自己更加挫折。我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有問題,總覺得這個世界只歡迎外向者成功,就像我覺得擅長數學的人在這個世界活得更好一樣。
與其說書裡的知識有多麼豐富,我得到的最大收穫應該是:這本書讓我終於能夠坦然接納自己內向的特質,不再排斥自己的個性、否定自己的感受,而是能夠肯定自己、調整自己,摸索更適合自己的社交方式,用更適合自己的步調去生活。這本書對我意義重大,而這大概也是我現在修心理系的主要原因:我想讓內向者不要再承受我曾經有的負面經驗,並且讓這個世界對內向者有更多包容、更適合內向者生存。如果你是一位內向者,那一定要讀讀看這本書。
補充推薦:
附帶推薦一些同樣講敏感議題相關的書。
《安靜的力量,從小就看得見》
蘇珊坎恩的另一本著作,討論內向兒童的自處方法、父母與老師可以做些什麼來理解內向青少年。比起《安靜就是力量》,本書提供了更多實用的方法來緩解焦慮、適應生活,不只小孩、父母和老師,任何有適應問題的內向者應該都會覺得很有用。
註:剛剛發現這本好像絕版了,新版的名字叫《安靜的孩子比你想的更優秀》,內容有沒有修訂就不知道了。
《高敏感是種天賦系列》、《共感人完全自救手冊》
討論敏感人士如何自處的書,前一本讀完但沒什麼感覺。後一本正在讀,覺得還不錯。比起《安靜就是力量》,《共感人完全自救手冊》的讀者是面向「高敏感族群」,我的理解是「特別無法忍受強烈刺激的人」,好比濃烈的香水、麻辣口味、刺眼的光線、震耳欲聾的音響,甚至到吵架的人、負面的情緒、許多人一起說話、陌生的環境等。剛好我自己就是這樣的人,書裡也有提供很多讓共感人放鬆、適應的方法與思維,我讀了覺得很有收穫。
《悲欣交集:人生溫柔安靜的力量》
蘇珊坎恩的最新著作,因為我實在不太懂「Bitter Sweet」是什麼意思所以暫且沒讀,有人讀過可以給我講一點讀後感!
【小說系列】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
Key Words:心理師、心理師的個案、心理師的心理師
推薦程度:5
重磅推薦放最後一本!與其說是心理書,倒不如說是心理師的半自傳式小說(類似《Eat, Prey, Love》的感覺)。故事描述身為心理師的作者和四位個案的諮商歷程,以及作者自己遇上感情問題(交往多年的男友婚前反悔分手)而去給心理師諮商的過程,交織出動人的故事。刻劃人物之深刻精彩,到情節上爆發出來的心情真的是感動無比。
很珍貴的地方在於,這是一本由心理師自述「心理師生活」的書,讀者得以窺見一個心理師在工作上的真實樣貌:從職業倫理、進修日常,到會遇到怎樣的「奧客」和鳥事、因為身為心理師生活中會增添什麼不便。舉一段特別好笑卻真實的內容為例:作者的同事是一位兒童心理學專家,有一天卻被客戶媽媽看見自己兒子在百貨公司大吵大鬧要玩具,之後那位客戶就不再來給同事諮商了。
這扣合到作者最想表達的故事核心:心理師也是人,也有生活難題,也會被個案影響。可是,最珍貴的,恰恰就是這些平凡人一起面對巨大的生命課題的過程。儘管這些個案不是我們,但我們仍然會被他們感動,因為就像作者說的:所有的課題都是共通的,到頭來讀者會發現,其實作者和她的四位個案面對的,都是同樣的問題:「在這個轉瞬即逝的生命中如何找到安全感」。只要是人,都會面對這個無法根治的課題,但在心理師與個案的互動、陪伴之間,彼此也能得到成長與勇氣。
作者的真摯體現在她的幽默,也體現在她帶給讀者們的感動之中。羅傑斯曾說過,唯有做真正的自己才能治癒個案,我想這本書之所以能治癒讀者,也一定是因為作者用真摯的目光看待自己與個案,毫無保留的和他們一起面對課題吧。這本書真的特別好看,當成小說也好看得不得了。
補充推薦:
《被討厭的勇氣》
這應該不用我推薦了吧!放在這裡只是想說:它真的很好看,但也真的不是阿德勒寫的。想更全面精準地了解阿德勒真正的理論,請讀《自卑與超越》。但想給自己當頭棒喝式的啟發,讀《被討厭的勇氣》非常適合。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2》
作者寫給廣大讀者的諮商式專書,讓讀者能透過一連串課本練習改寫生命故事。我沒讀幾頁,因為我特別不擅長讀要動手寫字或練習的書,真的好懶……
【最後的一點個人感想】
讀了這麼多心理書,我覺得任何的書都無法取代諮商,也無法取代真正專業的心理學學術課程與訓練。上了幾堂心理系的課程之後,我對後者有特別的體認。心理學課程比起坊間賣的「自我覺察」書要枯燥幾十倍,但只有了解原理,才能為生活應用打下良好的基礎,比如辨認近年來大量出版的「心理書」中到底哪些才是有科學依據的。
而不論是任何的書或是線上課程,都不能取代專業諮商師進行的治療。心裡的傷無法被物理性治療復原,所以著手處理時一定要更加慎重。諮商的污名化近年來有逐漸改善的趨向,但還是有許多人不太敢接觸,或許這和我們「吃苦當吃補」的文化有關(我真的超級討厭這類的諺語),也或許是覺得諮商沒用,或者擔心諮商造成二次傷害。但我最想說的是:不論到底要不要去諮商,我們都不應該習慣性的忽視心理健康。
拿學習素描比喻,專業課程就像是《美術史》、《素描基礎》之類的深度理論教本,心理書則更像是他人的作品。但即便把所有教本與作品都看熟,你還是作不了美術老師。你也還是得要親手拿筆練習,才有辦法進步。更需要受過訓練的老師從旁提點,你才會知道自己該如何下筆,可以留心哪些光影的細節、有哪些技法可以學習運用。
不過,如果只是要成為一位業餘畫家的話,觀摩他人的作品的確能增長自己的能力。就像讀這些心理學書籍,讓我在上課的時候更能融會貫通,也讓我越來越了解我自己。這些書中我最早讀到的是《安靜就是力量》,時間是上大學前的那個暑假。現在想來,這彷彿是個啟示的開端,預告了我的整個大學生活將是一場自我療癒與發現之旅。希望我的這篇文章,以及我喜歡的這些書,也能夠給你一點療癒。
【後記】
各位可能會發現我寫到後面越寫越短,因為我原本只想簡單寫寫,沒想到寫了好幾天,6000多個字。我的期末作業啊……不過至少我寫得很開心,希望之後有時間幫我特別喜歡的幾本都寫一篇單獨的推薦長文。寫文才發現原來我買了這麼多書...寫完也才發現還有兩本漏網之魚,但我已經懶得再多寫了(再多寫就要分成上中下三篇了,這兩本一寫應該1000字跑不掉),所以就放在這裡,有空寫出評論我再放連結。
最後,祝新年快樂!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