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2日 星期四

【書籍點評】《最後的秘境東京藝大》:不可思議國度的日常生活



無法定義、無法描繪、無跡可尋,混亂又擁擠,彷彿一間塞滿美術材料、再潑灑上好多廣告顏料的教室。雖然如此,卻如此的生動、鮮活、多采多姿,有種讓人情不自禁沉浸其中、無法自拔的魅力。無法轉移視線,只能癡癡的看著,那彷彿從身體深處散發出的燦爛光亮。


那就是《最後的秘境東京藝大》,這本書帶給我的感覺。






我是在看漫畫的網站上找到這本書的,緣分說起來真的很有趣。因為改編的漫畫實在是太有趣了,於是忍不住買了書來看。看了卻意外地發現,除了礙於篇幅刪減的內容之外,書和漫畫幾乎沒有太大的差別。


不論是描述的誇張程度、作者的語氣,或者是內容的聚焦和刪節,書和漫畫一樣,散發著一種悠閒愉快的氛圍。就好像日本電視台會播送的那種「發現秘境」的節目一樣,讓讀者跟著作者的腳步,一同潛入東京藝大,發現音校和美校日常生活之中的神奇之處。



藝大的學生平常的生活,都是什麼樣子的呢?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從未思考過這個問題。不過,如果拿著麥克風和攝影機,在街上隨機攔下路人採訪,得到的答案,大概也會是「畫畫」、「做作品」、「練習」、「演奏」這種模糊的答案吧!直到打開這本書,我才被「藝大學生」宛如顏料一般鮮豔多彩的生活晃花了眼。就像個剛剛移民到外國居住,遭受到文化衝擊的人。閱讀《最後的秘境東京藝大》一書,簡直就像一本異種族人物誌。


藝大學生的生活,特立獨行、自成一格。可以說是荒誕怪異,換個角度看卻又理所當然。作者的妻子,是會自製湯匙、桌子,揮舞電鋸,禮物收到大塊木板會無比高興的美院學生。而作者的前同事,是為了保護手指而從沒洗過碗盤,高中三年體育課都坐在旁邊觀摩、每周坐新幹線從大阪到東京上鋼琴課的音院畢業生。東京藝大包含美院與音院,截然不同、卻又像互補情侶一樣奇妙的融合在一起。兩院隔著一條小路對望,同時昭示著自己神奇又獨樹一幟的鮮明特色。


任何怪事,在這裡似乎都理所當然的發生。宛如愛麗絲夢遊仙境一般的世界,對於身為原生住民的藝大學生來說,只是再自然不過的「日常生活」。



手捧著世界名著、百科全書之類大部頭磚塊書時,都會感受到從書本和文字傳來的壓力,不自覺的肅穆莊重起來。與之相反的,讀《東京藝大》這本書,就好像在第一次去的鄉間小路上散步一樣,可以按著自己的步調輕快的前進。


訪談學生的主修內容,從較普通的油畫、雕刻、鋼琴、小提琴,一直到漆藝、雕金、管風琴、國樂,這些初次聽聞的專業學科。雖然有許多的專業內容,如日本畫用的膠、指揮家的工作等,用貼近生活、精彩又易懂的比喻和想像力,深入淺出的把一種平時難以接近、進入門檻高的專業藝術學科帶到讀者的面前。不只是了解藝大學生的奇妙生活,想對各種藝術有個初步概念的讀者,我覺得也能讀得津津有味、收穫良多。


對於藝大,作者捨棄了入學指南手冊一般全面性、公式化的介紹方式,選擇全部使用特寫鏡頭,串起一段段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像是一幀幀水彩速寫一樣,隨筆勾勒出東京藝大的容貌。彷彿每走幾步,就會在草叢裡發現睡著的兔子,或者是從未見過的花那般,《最後的秘境東京藝大》處處藏著意料之外的驚喜,還有讓人讚嘆不已的巧思。



《最後的秘境東京藝大》介紹有趣新奇的知識的同時,也很好的平衡了特殊與平凡兩種不同的氛圍。作者以一個「非藝大人士」的一般人眼光,去發現那些大大小小、與眾不同的「藝大奇觀」。真的將自己代入「秘密潛入不可思議國度」的探險家身分,以稍微誇張、生動詼諧的筆調,詳實地敘寫藝大「充滿謎團」的「日常生活」,讓人讀來心裡滿是驚嘆號,只想一頁一頁不停地翻閱下去。


但,作者也並沒有一昧往誇張、異常方面描寫。透過對景物細膩的描述、可愛的話題和語氣的掌握,讓內容不會脫離現實、遠離一般讀者。在「特別」、「奇異」之外,不疏忽地完整描繪生活系的畫面,讓這些別人眼中的古怪天才從高遠模糊的印象,變成了現實中鮮活的存在。比起「與自己無關的天才們」聚集的「超現實世界」,藝大在讀者的眼中,反而會是一個充滿「熱衷鑽研愛好的人」、「奇妙日常生活」發生的有趣地方。



《最後的秘境東京藝大》令人驚豔的地方,還有作者跳脫刻板印象,完整深入而多元多樣的描寫。作者並沒有用世人習慣的印象去概括藝大的全貌,而是透過深入的訪談、觀察,去理解這些背負著「天才」、「藝術家」、「音樂家」等名號的學生,他們的想法、思考邏輯,還有光芒背後的真實故事。


特別印象深刻的是,音院方面談到了「強迫學習」的問題:能考入藝大鋼琴組與小提琴組的孩子,大多從兩三歲時就開始實施英才教育。然而,孩子自己喜歡、願意走上全職演奏家的道路嗎?而美院方面,也有畢業生苦笑著說「藝大就像個廢人製造機」的場景。


《最後的秘境東京藝大》裡,有很多只有身在此處、接觸過此業的當事人才會明白的深刻討論。作者沒有屈就於「學音樂的孩子就是家財萬貫、出身世家」、「藝術家都是瘋狂古怪、生活技能低落的詭異天才」等單一的刻板印象。多面向而真實自然的描寫,讓學過繪畫與樂器的讀者,都能為之感到共鳴與贊同。



我最喜歡這本書的地方,是作者對「藝術與人之間的關係」的描寫。來到藝大的人,當然有大家熟悉的「對藝術充滿熱情、深愛藝術」的人,卻也有許多「其實不確定自己喜歡與否,只是下意識地接近藝術」的人,和「明明討厭,但卻無法捨棄藝術」的人。即便是這樣的人,也在與藝術的摩擦之間、與其他藝大學生的交流之間,努力磨合、成長、蛻變,追尋自我,與自己的藝術。


對於一點實用性都沒有的作品,對於誕生之後轉瞬即逝的音樂,這些創作者提出了最深刻的解讀。混和了熱情、執著、宿命感、旺盛的生命力,不管形式如何,都能透過紙頁,感受到他們傾注在藝術上的強烈思念。將所擁有的時間、將人生投注在作品和音樂之上,竭盡全力的燃燒。這樣的身影讓人著迷、讓人無法移開視線,就像會發光一樣,燦爛、耀眼。



這本書真的有趣又新鮮,讓我閱讀的快樂又享受。是本很棒的書,衷心推薦。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