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3日 星期三

【小說心得】《蜜蜂與遠雷》:森羅萬象

 

推薦指數:5 (滿分5)


一生必定不能錯過的精彩小說。


 《蜜蜂與遠雷》不僅是音樂的故事,更是一群追逐夢想的人的故事。作者以音樂為筆觸,寫下的卻是一個個人面對夢想的掙扎與苦痛。不必擔心自己是否熱愛音樂,也仍然能沉醉於《蜜蜂與遠雷》的樂章之中,一如我們閱讀熱血運動少年漫畫、或者校園青春成長故事那般。

 

( *無雷 )


一、音樂修道者的詩篇:一瞬,即是一生

 

《蜜蜂與遠雷》是一本以音樂為主題的小說,故事大綱十分清晰簡明,僅僅完整描寫一場國際鋼琴大賽。然而,就像能在一幅畫裡頭嘗到情感、一筆字之中窺見性格一般,每一個出場角色的人生,都深深地烙印、鐫刻在他們指間流瀉的音樂之中。

 

《蜜蜂與遠雷》的故事,圍繞著四位國際鋼琴大賽參賽者展開。作者透過對音樂的描寫,細膩而清新的勾勒出這四個人的內心,與他們和音樂的過往羈絆。並以這四個人為中心,將鏡頭帶往他們的家人、朋友、師長,裁判、樂團、調音師、工作人員……《蜜蜂與遠雷》是部音樂的青春群像小說,在其中的每一個人,都深深與音樂有所連結,卻也在同一場國際鋼琴大賽裡,彷彿命運一般邂逅彼此。進而因為這千萬分之一機率的相遇,互相影響、對話、共鳴,從此改變了自己的音樂與人生。

 

作者的人物描寫非常清新、細膩而鮮活,同樣是實力堅強的參賽者,彈奏同樣的樂器與曲目,卻能在無聲的文稿中,品嘗到各自獨特的性格與珍貴的才能,並感受到天賦異稟之人獨有的迷惘和掙扎。

比如同樣是天才,作者卻能精確捕捉到其中的相異與相同之處,不論是擁有強烈包容力與氣度的馬薩爾,彈奏時彷彿正與音樂之神嬉戲的風間塵,還是擁有超脫氣質與豐沛感受力的亞夜,如此迴異,卻又無與倫比的迷人、動人。

 

而擔心自己會看到遙不可及的天才大亂鬥的讀者,也完全不必如此憂心。《蜜蜂與遠雷》譜寫的,是與音樂相連的眾人的樂章。在時而華麗時而燦爛的演奏之外,作者透過切換視角的群像描寫,描寫了各式各樣和音樂相連的人。

小說中,既有早已將人生奉獻給音樂的專業演奏者和評審,也有如第四位主角-高島明石一般,身為平凡上班族,卻仍然無法放棄音樂的參賽者。有並非天賦異稟、對自身選擇的迷惘的學生,也有身為天才兒童卻逃離舞台、因此不斷自我反思音樂意義的演奏者。除此之外,還有身為音樂家的家人的心情、音樂家的朋友的反思,採訪音樂家的記者作為局外人深刻體會到的殘酷業界……

透過多樣的視角,平凡的讀者得以完整的將各種追逐音樂的人生收入眼底,更能窺見許多旁人無法想像的、獨屬於音樂世界的迷惘與掙扎。甚至是其他類型的藝術創作者,作家、舞者、畫家、花道家,都能與故事中苦苦磨練技藝、追求至高瞬間的修道者產生共鳴。

 

《蜜蜂與遠雷》不僅是音樂的故事,更是一群追逐夢想的人的故事。作者以音樂為筆觸,寫下的卻是一個個人面對夢想的掙扎與苦痛。不必擔心自己是否熱愛音樂,也仍然能沉醉於《蜜蜂與遠雷》的樂章之中,一如我們閱讀熱血運動少年漫畫、或者校園青春成長故事那般。

 

二、描繪音樂的容貌:共感覺

 

我總覺得寫音樂就如同寫美食,成果通常不是極好,就是極糟。因為聲音與味道不如畫面那般直觀、且有許多名篇和成功經驗可供參考。而且人大多是視覺優於其他感官,聽覺、味覺與嗅覺又更難有意識的控制與訓練,細膩感受且難,談何寫得好。

 

然而,《蜜蜂與遠雷》最令人歎為觀止的拔群之處便在於此。不僅對日常聲音的感受細緻入微,還能對每個人的音樂風格寫出鮮明的區別。對琴音的描寫和何等的燦爛多彩,充滿流動性與強烈的渲染力。豐富多樣的描述宛如詩篇動人,卻也不會犯堆砌或落俗套,仍然清新有如透明的陽光、泉水和微風。

作者將難以形容的音樂利用生動而富有想像力的比喻,模擬成令人親近的日常生活與平凡瑣事,從而拉近古典音樂與一般讀者的距離。同時賦予讀者共感覺的能力,在指間流瀉的音樂裡看見斑斕的色彩、品嘗到多層次的風味。

 

令我印象深刻的敘述,在小說中段馬薩爾挑戰高難度龐大樂譜的情節。作者用「打掃一座宏偉的宅邸」,來描寫從開始挑戰曲子、分析、失敗、反覆思索、認真練習、最終成功完成一部大曲子的過程與感受。由此可見,作者驚人的洞察力與感受力,不僅在於音樂,更體現在日常生活和平凡瑣事之上,將一切都與生活、生命、大道連結。

 

這讓我想起《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的作者近藤麻理惠,她在拜訪客戶家時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端正跪坐在屋子中央,和房屋打招呼,真誠感謝它的照顧和努力,在丟掉物品之前,也會輕聲和物品說聲「謝謝你,辛苦你了」。

日本文化中有八百萬神明,因為日本人相信,即使是尋常的地方、日常使用的物品之中,都可能寄宿著神靈。我真的很喜歡這種態度,珍而重的對待生活中平凡的花草、物品,細心感受他們的吐息和私語。音樂家也是因為如此,才能聽見一般人無法察覺的天籟吧。

 

此外,故事中出現的樂理名詞、名曲與音樂家,作者都有細心的附上恰到好處的解說,加上劇中角色對於經典曲目的獨特思考與詮釋。即便不懂諸如賦格、平均律、敘事曲等樂理的讀者,也能毫無障礙的沉醉於音樂的美之中,配合音樂史、音樂家故事,對樂曲有更深的感觸。

深諳古典音樂的作者,以她特有的細膩感受力,細細描寫許多讀者可能從未注意過的細節,如樂句處理、觸鍵方式、譜面詮釋、樂音的訊息量等,即使是古典樂迷與學過樂器的讀者,也能透過角色的眼與耳,獲得熟習曲目更新穎的見解,更深刻的觀察與感悟。即便從未聆聽過那些曲目,也能真切地在耳畔、在心中,感受樂音與靈魂的共鳴。



三、探問音樂的本質:森羅萬象

 

《蜜蜂與遠雷》的內容之所以突出於各類音樂著作,還在於作者在故事之中放入了一個極大的討論議題:音樂的本質是什麼?

 

我們都曉得,古典音樂的進入門檻或是接觸門檻都越來越高。暫且不論要成為職業演奏家/作曲家,所必須付出的時間、努力、金錢、勞力、天賦、機緣等龐大的犧牲。古典音樂對聽眾來說,本就已經有許許多必要的先備知識,可是就我所感覺到的,僅僅是作為一個普通的聽眾,音樂都不斷地變得更加講究、更加深奧,卻更加令人難以接近。充滿世界、隨處可得、既美好又平易近人的音樂,逐漸遠離人群,成為少數人陶醉其中的遙遠世界。

 

作者在《蜜蜂與遠雷》中,透過主角之一風間塵,和貫串全篇的重要角色,已逝世的尤金˙˙霍夫曼大師,提出一個大膽而尖銳的疑問:現在的古典樂,真的是音樂該有的樣子嗎?真正的音樂究竟是什麼?

 

古希臘羅馬人並不相信創造力來自於人類,而是來自於某個湊巧附身於創作者的神聖靈魂,來自於遙遠而不可知的彼方。曾經上過一堂語言學的課,教授說了一個故事,介紹一位因中風而失語的腦科學家。擺脫了語言的枷鎖,她感到自己與一個龐大的能量體連結著,通過它,彷彿站在宇宙的制高點一般,將萬物收入眼底,感受輪迴的生息。我覺得,他們和《蜜蜂與遠雷》小說的內容有著相同的意味。

 

我非常喜歡小說中段登場的角色,第二次預賽指定新曲〈春與修羅〉的作曲者菱沼說的話:不論是作曲家,還是演奏者,都只是媒介而已。因為音樂本就存在於此,只是在被某人聽見後寫成曲子,彈奏成音樂而已。所以作曲、甚至是演奏,都不能算是創作,只是傳達,宛如預言者般,保存、傳達神的聲音。

 

我想,那便是古希臘羅馬人口中的「神聖靈魂」,便是語言學教授所說的巨大能量體。所有的音樂家,所有的創作者,都只是宛如巫女一般的存在,鍥而不捨的磨練技藝,只為了等待降神的瞬間,讓神明能完美地通過自己、使用自己,述說所欲傳達的天啟。

 

擁有強韌心理與宏大氣度的馬薩爾,自色彩斑斕的文化底蘊、豐富多樣的生活經歷淬鍊出自我。天真到近乎殘忍、卻同時真摯無比的風間塵,浸潤於涵養萬物的大自然、感受蜜蜂的振翅與遠雷的震響。感觸細膩,時而迷茫、時而超脫現實的亞夜,描繪著心的內側的宇宙、潛入時間深海中拾取璀璨光潤的記憶珍珠。三個人分別以此,連結到那籠罩於萬物之上的龐大能量體。通過他們三人的指間,通過音樂,代言那近乎神祇的存在。

 

我覺得整部小說裡,作者都在向讀者、向自己,向演奏者、作曲家、每一位探求音樂的修道者提問:音樂是甚麼?我覺得,她找到的答案,就藏在〈春與修羅〉裡。

 

音樂,是描繪宇宙、描繪森羅萬象的藝術。

 

常說日本人連噪音都能聽成音樂,我甚至曾聽說過一位教授分享的故事:來自日本的角田教授到巴西開學術會議時,聽見了震耳欲聾、如陣雨般奏響的蟬鳴聲,然而同行者卻完全無法理解他為何抱怨「好吵」、甚至聽不見蟲鳴聲。這位教授於是開始研究日本人的大腦與其他民族的不同之處。結果竟然發現:日本人在聆聽蟲鳴音時,會使用語言腦處理,因此日本人是蟲鳴音當作「蟲說的話」來傾聽的。

 

所有的創作都誕生自森羅萬象,而宇宙和森羅萬象,都是神靈的具象。所以音樂存在於森羅萬象之中,而人可以從音樂窺見神。甚至這部小說,也是神的媒介之一,閱讀時彷彿有色彩斑斕的音樂在耳畔響起,眼前不斷閃現各種未曾見過的意象,層次綿密、觸感豐富、味覺多樣。僅僅是為讀者向那巨大的能量體開了一扇窗,僅僅是一瞬地窺探,都令人不自覺地感到戰慄。

 

所以說,音樂本就存在於森羅萬象之中,所有的創作都能相互共通,因為所有的創作,都是神靈的語言。如同人類的共感覺能力,能在音樂中看見畫面,能在詩句裡感受到微風。我覺得每位卓越的音樂家,都一定擁有這樣的能力。就像畫家能從一棵楓樹上看見幾百幾千種不同明暗和彩度的紅色一般,對音樂家來說,雨滴、松濤、嗓音、關門的聲音、冷氣發動機的低鳴,甚至是一座美麗的宅邸、一本好看的書、一條柔軟的羊絨圍巾,都是音樂。音樂,本該是平易近人、自由而無拘無束的。

 

成為音樂家,就如同許多其他形式的創作一般,不管是跳舞、歌唱、繪畫、寫作、插花,要成為神的代言人,必定是痛苦萬分的。極致嫻熟的技巧只是必備要件,還必須毫無保留的獻出自己,暴露自己最柔軟的心,去聆聽森羅萬象的音樂。

我覺得,這非常需要勇氣,因為全心擁抱世界,必然會有受傷的風險。就宛如蛤蜊一般,張開殼感受潮汐波動的同時,也可能被砂礫碰撞、被毆鳥攻擊,使柔軟的腹部受到傷害。就宛如聽覺過敏的人拿下耳塞、直接聆聽周遭的感覺,固然能聽見更加細膩豐富的音樂,卻也可能因為突如其來的爆響而受傷。有多少人能克服保護自己的慾望、克服可能遭遇危險的恐慌,將自己的全部獻給音樂,去聆聽森羅萬象、聆聽自己內心的宇宙,並將其毫無保留的呈現在觀眾面前呢?

 

可是那份感覺,那與龐大的能量體,與森羅萬象融為一體的感覺,太美好了。無論多麼痛苦,都仍然想要再一次感受那樣的幸福。

 

我想,這便是《蜜蜂與遠雷》所給予我們的終極啟示。

 

 

結語

 

讀《蜜蜂與遠雷》的心情,有時候甚至是恐懼的。因為翻開書頁,那撲面而來的色彩與情緒太過強烈,打破理性的屏障,直接衝擊柔軟的心靈。然而一旦翻開了書頁,那份渴望與悸動便壓倒了一切的懷疑與恐慌,只能不斷、不斷的讀下去,無法放手、只能沉醉其中。

 

而音樂,或許也是如此吧。

 

《蜜蜂與遠雷》是描繪音樂的小說,因此,也是描繪森羅萬象的小說。在描寫音樂上,有著令人驚嘆的廣度與深度,卻不因此艱澀迂腐、難以理解,而仍然保持著清新自然的文風與容易親近的氛圍。在述說人物、故事時,更是細膩生動,容易引起共鳴。

整部小說有如一首鋼琴曲,將聽眾帶入演奏者內心的宇宙,隨著樂句的波浪起伏時而高昂、時而低回,與音樂一同邁向激昂的高潮,最終留下無窮的餘韻,於靈魂中不斷迴響。想要抓住那份難以名狀的情緒與感動,卻仍然只能任其如樂音一般自指尖消散。於是我們只能一次次回到這裡,回到舞台之上,再一次、再一次等待與森羅萬象、與音樂相連的瞬間。

 

衷心推薦。

 

 

後記

 

世界上最有趣的事情之一,莫過於發現了「自己以為尋常不過的事,在別人眼裡卻十分特別」吧!我直到最近這一兩年,透過朋友之口,才發現自己寫作時有一個特點:我的文句十分流暢、有韻律感。後來想想,我的確會在寫句子時在心裡默念語句的節奏是否順暢,寫完文章和刪改過字詞之後,也會特地再重看一遍整篇文章,修改一些句子的韻律。我覺得,這就是「音樂存在於萬物之中」的證據,也是「所有創作都是共通的,都是森羅萬象、都是神靈的語言」的證據。

 

我其實滿早就對「共感覺」現象很有興趣,「共感覺」似乎是由於人的腦神經連結,使得接收某個感官訊息時連帶刺激到另一個感官,而造成諸如「覺得數字和字母有顏色」、「欣賞油畫時聽見了音樂」的現象,我是會在聆聽歌曲的時候看到顏色和畫面。我想,《蜜蜂與遠雷》的作者恩田陸,大概有著更加強大的共感覺能力吧。

 

儘管會拉小提琴、會看樂譜、也粗通樂理,這部小說仍然提到了許多我未曾注意過的細節。真的很抱歉我在此之前以為鋼琴只是按一按就會發出聲音的樂器,哪會去注意到「一個音的訊息量」呢?《蜜蜂與遠雷》讓我對古典樂、鋼琴曲更有感覺了,也許下次進國家音樂廳時能更好的欣賞音樂家精湛的演奏吧。

 

對於音樂家的人生,我覺得作者也做了很好的描寫。不論是天才的煩惱、非天才的煩惱、職業音樂人的煩惱、業餘音樂人的煩惱,都十分的鞭辟入裡、直指核心。最有共鳴的是高島明石的妻子,滿智子描述的他人態度的變化。明明在高中時,帥氣又彈得一手好鋼琴的明石大受歡迎,成年以後卻逐漸被投以「丈夫作著業餘音樂家謀生啊,好可憐」的視線。

聽過幾位曾經進入樂團、音樂班的朋友的故事,深刻覺得學音樂對於普通家庭的孩子來說,是一件過猶不及的詭異事情。明明學得好會被表揚、稱讚,但超過了「才藝、興趣」的範圍,就會開始被阻止。不論是被錢,還是被才能。學音樂所需要投入的金錢是相當龐大的,高品質的樂器、拜名師學藝、參加比賽的交通費和治裝費、開演奏會的費用,還有留學的學費與生活費。學成之後呢?能作為演奏家或者進入樂團的人,只有極少數,剩下的人只能成為音樂老師,或就此放棄音樂之路。

被鼓勵擁有音樂夢,又被強迫要放棄,這樣的滋味,我能感受到他們的痛苦。很高興作者在三位天才之外,更深入的描寫了那些並非天賦異稟、時時刻刻在音樂之路上懷疑自我、痛苦掙扎的平凡人。

 

《蜜蜂與遠雷》是一部很有深度的小說,每一次閱讀,都會發現到新的細節、獲得新的體悟。讀過它以後,我對古典音樂,對藝術、對寫作、對世界的愛,又更加深了一層。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