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和我聯絡過的朋友們可能也知道,我從年初開始開啟了我的追星之路。因緣際會之下,整個青春期我一直沒有接觸過KPOP,直到上大學、疫情在家上課時透過玩Switch的Just Dance跳舞遊戲,才開始接觸裡面有收錄的韓團舞曲。而真正開始追星,是今年年初在瑞士重感冒身心俱疲的時候,靠韓團團粽度過的日子。而後開始聽歌、欣賞舞台、找採訪影片、研究專輯概念,深入了解這些成員和團體的成名史後,便理所當然地越來越喜歡上這個非常棒的團體。聽好聽的歌讓我感到充滿力量、甚至想要再開始上聲樂課認真練歌,欣賞年輕的成員們面對挑戰的勇敢,讓我在害怕時得到安慰。有時候還會小小的感嘆,怎麼沒有早幾年開始追這些很棒的團體。但在感性部分的我越來越迷上他們的同時,理性部分的我也開始有越來越多的疑惑和負面情緒。我覺得自己有些迷過頭了,有時候因此推遲吃飯時間、壓縮到念書時間、睡眠品質下降等。我不覺得這全是追星追過頭的錯,我自己知道當我對自己失去控制時,通常是因為我正在逃避著不敢面對的問題--但這不是今天的討論主題。追星這件事確實地影響到了我的生活,也確實給了我很多想寫的素材,我想在此整理一下自己的心情與想法,希望這能幫助我調整回更好的身心狀態。
在這些韓團的歌曲中,我特別喜歡含有「Love Yourself」概念的歌曲,甚至把其中一位特別喜歡的成員Solo曲弄成了我的手機鈴聲。但在深入了解這些偶像們背後的故事、聽他們的採訪,了解他們面對過的挑戰和困境之後,我開始想像如果有一天真的能和他們見面,我很想問他們的問題。我覺得「偶像」這個職業,很大一部分依靠的是粉絲們的愛,但許多粉絲希望看到的是某種特定的樣貌:有趣的、開心的、正面的模樣。在知道心理學中也有討論「有條件的愛」給人帶來負面影響的理論的情況下,我真的很想當面問問他們:作為以獲取「有條件的愛」維生的偶像,該以什麼樣的心態、如何去「無條件的愛自己」呢?
有些粉絲可能會說「我們對偶像抱有無條件的愛」,但「愛」這個詞也使我沉思。我覺得自己的性格有個特點是很難全心信任、肯定、深愛什麼,因為我總是會不斷的懷疑對方、更懷疑我自己。對方是不是有我沒能了解到的另一面?我是不是夠了解對方?我們是否有著一樣的想法?這件事是正確的嗎?有沒有更好的做法?在越來越深入追星、喜歡我的偶像的過程中,我也會停下來去思考:我的這種情緒與平常生活中的「愛」是一樣的嗎?為何連處理人際關係都備感艱辛的現代人,卻能如此瘋狂的去愛素昧平生、只能隔著屏幕了解的偶像呢?反過來說,我喜歡的許多位偶像其實都有都有說過,自己在鏡頭前後的樣子是很不一樣的,錄製內容、站上舞台時,為了給粉絲帶來正向的能量而保持熱情和活力,但私底下反而更文靜、也有消極或不成熟的一面。有些偶像也會透過塑造「人設」,來更好的讓粉絲了解他們、製造魅力點吸引粉絲,我不認為這有什麼不對,我覺得「人設」能為偶像工作與本人之間製造出空間,是一種保護藝人自身心靈的方式,且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人設崩壞,我認為大部分的人設也不會根本人的個性差太多。但是,有時候我會去思考:這個人作為「偶像」和作為「平凡人」的兩面,如果我只了解其一的話,用「愛」作為動詞,會不會太過頭了呢?
另一方面,對於追星的粉絲來說,要做到什麼程度才能稱之為「愛」呢?什麼樣的形式才叫做「愛」呢?我曾經在社群軟體上讀到好幾篇貼文,在討論「喜歡該偶像團體、也喜歡其他KPOP偶像團體的人,能不能自稱該團的粉絲名」的問題。理性部分的我覺得,花時間在網路上跟陌生人吵這個實在是浪費人生,甚至連打出這串句子都是在浪費人生。但當事人們認真的程度讓我非常訝異,而且有不少人真的堅持著認為不行,因為「其他團的粉絲曾經惡意打壓、造謠、亂發言過」、「公司曾經惡意掠奪資源過」、「偶像本人曾經說過『粉絲的定義就是只看著我們』」等。其他還有更神奇的發言,比如「不買專輯就是不夠愛」、「不打榜做數據就是不夠愛」等,彷彿只有為偶像傾家蕩產、付出人生、粉身碎骨,才能稱為合格的粉絲。設立音樂獎項的理想,應該是讓團體在良性競爭中追求進步,而不是讓各家粉絲們集體抵制某張優秀的專輯吧?加入粉絲群的理想,應該是和擁有同樣品位的人共享欣賞藝術作品的快樂,而不是僅僅因為幾句話、一些相左的意見,而互相攻訐、干涉、網路霸凌吧?追星的理想,應該是透過欣賞傑出的音樂和藝人,從而激勵自己成就更好的人生吧?為何這份理當為粉絲自己與偶像都帶來幸福的愛,最後會變成這種瘋狂的形狀呢?
對於「追星者對偶像的愛之瘋狂」這個問題,我一直沒有去思考過,直到這次踏進KPOP的世界裡,才稍微能夠理解之前聽過的書《本命燃燒》究竟在說什麼。為什麼粉絲對偶像的「愛」能夠到達如此瘋狂的境界呢?為何有粉絲願意投注如此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將大半的人生獻給偶像呢?為何會有粉絲團為了自己喜歡的偶像做出惡意攻擊其他偶像的行為呢?為何平凡的年輕男女能為了素昧平生的偶像和螢幕彼端的陌生人用最惡毒的語言互相謾罵呢?仔細想想,我們會對其他形式的工作、藝術或者藝人做出這種行為嗎?會期待自己和整間公司的職員都相處融洽、和整個部門的同事都情同兄弟姊妹嗎?會覺得喜歡某位歌手、就不能同時也喜歡另一位嗎?會因為某位演員宣布戀愛、結婚、晉升爸媽,而當場由愛轉恨嗎?會因為哪位明星被發現抽菸或者刺青,而一下子從追捧轉為謾罵嗎?甚至我自己有時候也能體會到網友說的感覺:偶像離粉絲似近且遠,無法更了解、更接近他們的感覺,讓人痛苦而失落。努力跳出這個文化圈去看,感性的我越是深入、沉迷,理性的我就越是心驚、訝異。「偶像」與「唱跳歌手」、「藝人」的差異究竟在哪裡?為什麼我們不能像一般的觀眾一樣,純粹的欣賞美好的音樂和舞台、獲得單純的滿足?偶像所販賣給我們的東西,究竟是什麼?
直到這次為了體驗看韓團演唱會要抽票,我第一次下載了Weverse、購買了「粉絲會員」。打開APP介面,映入眼簾的是各種活動、直播存檔、偶像的推文、粉絲們的討論串和創作,在商店中能夠購買公演製作的紀錄片的觀看權、抽選參與線上線下見面會的票券等。有種冰水兜頭澆下的感覺,讓我重新找回了理性。我相信偶像和粉絲們之間真的存在著情感上的連結,可能是一同對美好藝術的追求和欣賞、可能是對啟發彼此的感謝、可能是同時面對人生挑戰的志同道合感,但這都不能抹滅掉其奠基於商業和資本的事實。為好的內容付費是合理的,但在這個平台上持續更新的東西,在這個商店中明標價碼的「商品」形式和種類,多到讓我感到害怕。除了好的音樂、好的舞蹈,還有綜藝、紀錄片、推文、自拍、直播、節目、真人秀;除了創作和唱跳,他們還必須揭露自己的性格、喜好、人生觀、人際關係、各種想說與不想說的事。一瞬間覺得:偶像販賣給粉絲的東西,也許是他們自己的人生。我喜歡的團體成員們曾經都表達過在某段時期十分辛苦的想法,行程滿檔、壓力巨大,其中讓我最震撼和心痛的句子,是「成績算什麼?為什麼要靠摧毀我們來得到成績?」以及「我需要成長的時間,現在的我已經找不到想說的話了」。閱讀評論,粉絲們都在批評公司苛刻壓榨旗下藝人,吶喊著「為什麼要讓他們這麼累?」可是我更印象深刻的是「因為公司說只有這樣做才會成功,而我們也都認同」這句話。更深入地想,這到底是誰的錯呢?是「只有這樣做才會成功」的產業環境,還是一手讓這樣做的人們都越來越成功的我們呢?娛樂產業透過不斷給予閱聽者更新的刺激賺進營收,粉絲們沉浸在追星的資訊風暴,更加深陷在瘋狂的喜愛中,付出更多時間和金錢。而夾在其中的偶像們呢?他們的生活與隱私呢?為什麼身為偶像,幾乎等同於不可能擁有身而為人所能得到的平凡幸福呢?
短暫踏上追星之路的3、4個月,讓我還能維持住人類學家一般的眼光,在沉浸式體驗的同時跳脫環境、客觀的審視和思考這個獨特的偶像文化圈。每個追星的人,都有自己的一段故事,可是回到最初的起點,也許都只是一個「好帥/好美」、「好好聽/好厲害」的想法。我總覺得,追星該是幸福而美好的體驗。可是這整個環境創造出的、無法阻止的瘋狂,讓偶像和粉絲都背負上了失去這份快樂的風險。我不知道誰才是罪魁禍首,又或者其實誰都沒有錯。但我想,我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學會健康的追星,讓偶像成為讓生活增光添彩的點綴和燈火,而不是奪走生活主導權,為自己與他人帶來負面情緒的負擔。我覺得,一個心靈健全且成熟的人,會懂得如何過濾出真正基於理性和尊重提出的意見,更能夠平和地接納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因為把自己的身心經營地很好,所以能夠由內而外的強大,不必靠著攻擊或戰勝別人來得到自信,同樣的,也無需依靠他人的認可來確認自己的想法,就能自在地、堂堂正正的生活。而追星也是如此,在某個時間點相遇,互相從彼此身上獲得一些力量,然後繼續努力過好彼此的生活。我與偶像最好的關係,也許是同樣生而為人、努力經營自己的人生、在同一條路上的前進的夥伴吧。我想,那也是偶像們所期望的吧?
這趟追星之旅要告一段落了,我希望自己逐漸抽離過度沉迷的狀態,停止在半夜狂看影片導致失眠,在更專注在自己的生活一點,能夠好好調整作息和身心,去面對那藏在偶像背後的、我正在逃避的巨大問題。我喜歡的團體們也都快要回歸、開啟新篇章了,我對世界級的他們抱有一些不一樣的期待:希望他們能夠打開這個先例,證明不必如此揭露自己、榨乾自己也能夠成功。也許有一天,整個偶像文化能得到根本性的改變,讓偶像也能擁有身而為人所能得到的平凡幸福。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