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台北滿一個月了,回憶起剛下飛機時經歷的反文化衝擊,諸如忘記「載具」是什麼、結帳時習慣性掏出銀行卡、搭公車險些晃到要跌倒等,到現在終於逐漸適應了島國潮濕的天氣,台北密集的人與建築物。回家還是很開心的,躺上自己舒服的床、天天睡到自然醒,什麼都想吃、什麼都覺得好吃,還有和想念的人們待在一起。天氣漸漸轉暖,春天就要來了,可是我在那春雷陣陣的深夜裡,似乎做了一個朦朧的夢,好像夢見了8月底的洛桑,夏末的拉沃葡萄園,萊芒湖閃閃發亮的波光,膨脹的熱空氣和極長的白晝,故事的開篇。醒來的時候,心情被一種難言的悵惘包圍,好像喜歡的偶像停止活動、常看的電視節目迎來了大結局。可是誰又能留住一段時間呢?我們只能趁擁有的時候珍惜它,在它要走的時候好好道別。就把這篇文章當作道別的禮物吧,送給這趟瑞士交換之旅的一封情書,也是送給過去的我和未來的我的一篇寄語。
乘坐著火車前進,透過乾淨的車窗,我看見了晴朗的藍天,如茵的綠草,瑞士的鄉間小路上不時能看見背著手、帶著狗,並肩散步的老爺爺和老奶奶。望著眼前飛馳而過的綠色曠野,雲絮舒展的廣闊晴空,還有遠方連綿起伏的雪山,我感到了熟悉的幸福感,在輾轉旅途中感到疲憊的心,終於有了回到家的感覺。純淨的空氣、清透的天空、澄澈的水流,山巒、森林、湖泊和原野。一步一步走過湖畔,聆聽被西風吹湧起的潮水聲,細軟的湖沙裡藏著無數白色的小貝殼,走過便留下清晰的腳印。橫跨萊芒湖的渡輪點上了燈,在暮光時分的湖面上發光。夕陽的金光把遠方的雪山染上了粉紅色,像海鷗一樣的水鳥,在彩霞滿布的天空中飛翔。無論看了多少次,我都還是會在這個瞬間感受到:原來我是如此的愛著,這個被自然擁抱的美麗國度。
回到故事開頭,「自己一個人住」對於我來說,曾經是一個過於陌生的概念,而我也曾經是一個一想到要自己買菜做飯打掃洗衣就慌神的人。仔細回想,還能回憶起各種克難的場景:為了省錢沒買大隻的掃把,想掃地只能用小刷子,一路蹲在地上,辛苦地從窗戶掃到門口;還沒養成洗好衣服看一下滾筒檢查的習慣,兩條毛巾就這樣不翼而飛。回憶起第一次做飯的場景,只會煮最簡單的白飯、水煮蛋、燙菠菜,配醬油和胡椒鹽,在空無一人的廚房裡,一個人邊吃邊覺得想哭。但從剛開始一個人生活的手忙腳亂,到漸漸摸索出daily routine、處理家務慢慢上手,其實費不了多少時間。事情雖然不簡單,但也沒有想像中登天般的困難,我漸漸迷上了從生疏到熟悉帶來的成就感,像在獨自打一場無人知曉的遊戲。學會把採購食材的時間點掐得恰到好處的時候、發現在等洗衣服的時間裡掃地倒垃圾很方便的時候、記得把要洗的碗盤先泡水的時候,都像是成功通過一個新關卡一樣,獨自無聲地感到雀躍。獨自在外生活,也有辛苦的時候。明明累得不行,還是得動手煮飯的時候;明明感冒發燒,還是得煩惱食材和日用品的時候。第一次體會到父母等成年人的辛勞,感覺生活被破碎的瑣事佔據,好像僅僅是把該做的事完成,就已經耗費了大半的時間。但與那些辛苦並存的,是一個人生活的美好。在空閒時嘗試看看新的食譜,在買洗衣球和沐浴乳時認真挑選自己喜歡的味道,採購食材時繞道去給自己買飯後甜點。宛如管理專案一樣,細心而用心地,經營自己的生活,給日常增添一點色彩、一點儀式感,安靜、巧思,和自由自在,構成淺淡而微甜的,幸福的滋味。
從水煮蛋、白飯、燙青菜,到炒甜椒、馬鈴薯燉肉、煎風味醃肉片,再到炒烏龍麵、炊飯、麻油雞麵線,想到這半年來自己的廚藝是如何突飛猛進地成長,連自己都忍不住想誇誇自己、感到佩服。思考今天要煮什麼,漸漸變成一種享受;能煮出自己想吃的菜、讓自己吃的津津有味,又是多麼地讓人感到快樂、充滿自信。煮菜教會我很多事情,尤其是耐心,醃肉、煎蛋、爆香辛香料,做飯大多需要時間。每種食材有各自適合的加熱時間,著急也沒用,有耐心地等待,時機自然會到來。我在學煮菜的過程中,漸漸學會允許自己犯錯,學會放下完美主義,先嘗試再說。第一次煮難吃絕對是正常的,總之只要先煮熟就好、能吃就行,這麼告訴自己。但只有再繼續嘗試,才有可能成功,等到漸漸有了餘力之後,自然會漸漸抓到訣竅。辛香料先煸香、肉要先醃漬、慢熟的蔬菜先下鍋、調味料不要放太多,一次、再一次、再下一次,一定會有煮成功的一天,食譜庫存裡又多了一道讓自己驕傲的拿手菜。來到瑞士之前,讀過一本日式繪本《戀家的人》,描繪5位獨居女子的生活。印象最深刻的是最後一個角色的故事,一個剛搬出來住的女大生,插圖裡輕描淡寫地帶過了煮出味道微妙的菜、感冒躺在床上動彈不得,最後停格在買下第一個裝飾小物的瞬間。煮一餐自己想吃的飯、看一部自己喜歡的影集,在自己布置的空間,享受屬於自己的時光,原來我在不知不覺間,經歷了繪本中的一切,擁有了這樣樸素而美好的日常生活。
踏出宿舍大門,空氣中充斥著法語和英語,洛桑的路上,迎面而來的絕大多數都是歐洲人,難得見得到一張東方臉孔。剛開始當然是恐懼的,怕和陌生人搭話、怕說外語、怕遇到不友善的人、怕被拒絕。最可怕的莫過於迎新旅行的集合日,拎著旅行袋在人群中孤零零的站著,誰都不認識,且驚恐地發現,這兩、三百個人中居然只有自己一個亞洲人。但想起自己出國的初衷、想起交換時間有限,最後還是鼓起勇氣、硬著頭皮,努力地去嘗試,去交流,去認識新的朋友。我從小就對這片遙遠歐洲大地上的文化與人深感興趣,便也以為歐洲的年輕人,會同樣對從遙遠東方來到這裡的我深感興趣。但我發現不是這樣的,大部分遇見的人,還是只對歐洲鄰國、美加等自己熟悉的事物感興趣。「就算認識其他國家的交換生,以後大概也很難再見面、把關係延續下去吧」一位比利時女生這麼回答我。可是為什麼呢?我是如此著迷於這一期一會的相遇,兩個來自遙遠國度的、完全不同的人交流的瞬間,帶給彼此的衝擊與啟發,彷彿鹼金屬遇水般爆發的光亮。聽來自日本的M聊她在家庭餐廳做的打工、想畢業後就嫁人的夢想;聽德國碩士生B分享他的小木屋假期、像是「星際大戰」電影戲服的滑雪裝,和在洛桑當研究員的學術生活。聽出身印度的Y介紹怎麼從麵粉開始花兩個小時做出傳統烤餅料理,回憶他準備考大學的日子,那毫無社交和興趣、從醒著到睡著只讀書的瘋狂生活。聽來自俄羅斯的K姊姊描述聖彼得堡冬日的晴空,宛如琉璃一般的湛藍,花式滑冰是多麼神聖的運動,還有零下70度的日子裡人們的生活。「誰還不是誰的過客,但不管在哪裡,和誰產生什麼樣的交集,換來的都是一段經歷」,一篇交換生文章如此寫道。
我很喜歡的一本書《20世代》中提到:結交彼此差異巨大的「弱連結」朋友,能幫助年輕人的前額葉成長,我在這趟交換旅程中深刻的體會到這點。我特別喜愛洛桑大學的英文課,和其他主修的學生、碩士生、國際學生,甚至是研究部門的行政老師討論各種議題,比如監獄收容人數過多該如何解決、吸毒該不該除罪化、使用共同語言是否能增加國家認同、瑞士該不該加入歐盟等,去了解他們是怎麼思考的。和這些異國同學朋友交流、互動,我似乎從沒想過以後,只在乎每一個當下,渴望一一去印證那些只在報章雜誌和新聞影視中聽過見過的事物。原來真的有英國大學生覺得莎士比亞難過頭了,真的有年輕法國人認為他們的高等教育體系需要改革,真的有印度青年覺得他們的政府逐漸走向專制。德國友人B告訴我他來到瑞士最大的文化衝擊是「火車都是準點的!」讓我笑倒在圖書館的地毯上。因為社交而感到疲憊的時候,再一次聽到《歌舞青春》的歌曲,都會再次回想起小時候的自己,是如何的嚮往著去親眼看看外面的世界,從而再一次感受到,親身體會真實而鮮活的「異國風貌」,對我來說有多麼的快樂、有意義。有一次在午餐時間遇見一個有著迷人RP腔調的英國同學,我半強迫的抓著對方聊了一頓飯,從莎士比亞課程一路問到對皇室成員的看法。「你有時候會異常的勇敢耶」,一起從台灣來的學姊這麼說。我多麼喜歡這個形容詞,這突如其來的異常勇敢,為我在瑞士的生活點綴上多少燦爛宛如繁星的、交會時的光亮。櫃子裡擺著朋友Y送的生日禮物,一塊希臘的橄欖味香皂,還有K姊姊從家鄉帶回來的特產:果茶、蜂蜜和琥珀,即使我從未拜訪過希臘和西伯利亞。那像是來自每一位外國朋友餽贈的珍貴禮物:宛如一扇扇通往世界的門與窗,即便我從未踏上過那片土地,我卻透過他們的眼睛,看見了真實而鮮活的、遠方的世界。
每當我造訪一個新的城市、接收一個新的文化衝擊、學會一種新的價值觀,我都會忍不住回頭去看看台灣。拋卻標籤和習慣,我也學會用更客觀的眼光去看待我的家鄉。去思考「台灣是一個是和外國人自由行的地方嗎?有什麼可以改善的?」、「如果我的外國朋友想到台灣來玩,他們會喜歡什麼?會對什麼事物感興趣?我會想介紹給他們什麼?」才意識到台北市也算是個「抬頭就能夠看到山的城市」,看著喜歡登山的朋友爬百岳、走嘉明湖和日出的照片,甚至也有一絲心動。不說一下子變成登山達人,至少更有動力去戶外走走,用身心感受這片受到大自然餽贈的土地。印象特別深刻的,是英語課的8分鐘個人簡報。我選擇了「繁體字」作為主題,介紹台灣人使用的語言,字體的歷史與流變、書法作品和中文字對日文的影響,展示一下繁簡體的不同,還有介紹六書。煞費苦心的找例子、想解釋辦法、做動畫,完成內容後練習給其他朋友聽,根據建議修改內容。報告前本來十分擔心,這個主題對歐洲同學們來說會不會太艱澀或無趣,結果台下的反應出乎意料的好,有人說很喜歡我對英文和中文的描述:英文的美像是音樂,而中文的美像是畫作,也有人說很喜歡六書的環節,例子讓抽象的原則更好理解。我才驚覺,自己早就忘記如何欣賞台灣文化的美麗之處。去到國外走一遭,我覺得更懂得欣賞台灣的美好之處了,能更客觀的思考那些社會議題了。再回頭看原本習以為常的事物,24小時營業的便利商店、賣蛋餅的早餐店、健保卡和冷氣機、農曆新年廟裡演奏的國樂團,甚至是隨處可見的水泥公寓街景,都變得新鮮而有趣。被問了各種神奇的問題,比如「台灣人說什麼語言?」,要回答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原來是這麼想的。一邊慶幸自己有好好學台灣史,一邊又覺得自己對台灣還有諸多不了解的地方。從此埋下一個環島的夢想,去欣賞台灣的山與海、去品嘗台灣的傳統美食,去重新走過這些自以為熟悉的地方,重新找回對這片土地的愛與自豪。
有人說出國交換能培養「國際觀」,但我知道,我的經驗一定帶有偏誤。比如我的交換生朋友們大多很期待去瑞士的雪場滑雪,然而滑雪是具有一定收入的家庭才能培養的嗜好。比如我們曾經問過認識的美國交換生對川普的看法,「我不懂那些投給川普的人在想什麼」她一臉不屑地聳聳肩,但川普最後還是當選了。我和遇見的年輕同學們,也談論過脫歐、世代對立、難民的問題,而我接收到的一直都是偏左翼或中立溫和的觀點。印象很深刻的是,有次在閒聊的時候,我問朋友Y「印度的生活真的就像《三個傻瓜》裡演的一樣嗎?」他搖頭回答「我沒辦法告訴你,因為我家不像藍丘一樣富有,也不像拉加一樣窮困。能夠在好的環境下學習,考上排名好的大學,還有機會來到瑞士交換,我認為我是非常幸運的,因為印度還有非常多生活困苦的人,只是我不了解那樣的生活」。我從他身上感受到一種獨特的氣質,一種虔誠與博愛帶來的悲憫與謙和。這句話一直跟隨著我,提醒我永遠不要將自己的經驗誤當作全盤的真實,更不要將人與國家畫上等號。在了解其社會文化背景的同時,更要時時記得將對方視為一個獨立的人,撇開那些標籤和印象,去了解他們真實的樣貌,這是曾經旅居多國的K姊姊教會我的。我和俄羅斯的K姊姊時常一起旅行,我從她身上學會了很多事,卻也偶爾會對她的話語感到驚訝:瀏覽YouTube時突然和我說「你看北韓的領導人多麼歡迎我們的總統(普丁),表演多麼整齊劃一啊」,算分帳金額時說了句「好想念中國的微信支付,實在是太好用、太方便了」,甚至是在討論新聞時說「我覺得對大國來說,管控人民的措施是必要的」。但仔細想想,這正是我出發去交換渴望獲得的經歷,有機會從一個完全相反的角度看待同一件事情,了解一種離開同溫層十萬八千里的觀點。我在與不同的朋友交流的過程中,學會不去輕易的批判任何人。聆聽一個新故事時感到的驚訝,嘗試用英語描述某個事物的卡頓,對彼此的話語感到共鳴的時候,接收一個全然相反的觀點的時候,我喜歡每一個瞬間。或許所謂的「國際觀」並不代表特定的知識,而是一種態度,放下批判與成見,去觀察、去聆聽、去感受,知曉在頭頂上的天空之外,還有多大的世界等著我們去了解,從而學會stay humble, because humility will open more doors than arrogance ever will.
或許是因為瑞士是一個國際化程度很高的國家,或者是因為洛桑是聚集了許多國際學生的城市,生活中自然而然的會有許多不一樣:睡前洗澡的人、早起淋浴的人;玩得很開的人、不接受婚前同居的人;早餐吃得很豐盛、午晚餐吃得少的人,早餐只喝意識濃縮咖啡、晚餐前要先來個Aperitivo、吃點輕食聊天小酌的人;不吃豬肉的人、不吃牛肉的人、吃素的人。在這裡,人們對「不一樣」似乎表現得更尊重、更習以為常。剛到瑞士的時候,我曾經很擔心不喝酒的自己會被排擠,因為歐洲有著名的派對文化。把這件事告訴我的學伴,她完全不當一回事的笑說「我也不喝酒啊!因為我是穆斯林。沒事的,你就說你不喝酒,不會有人怎樣的」實際上也真的是這樣。同一片土地上,有汲汲營營於金錢或權力的人,活在蘇黎世那樣肅穆而規整的地方,也有走到萊芒湖邊脫了衣服就跳下水,游完泳躺在沙灘上做日光浴把自己曬乾,就能感到幸福的人。去跳滑翔傘的學姊說,她的教練原本是個上班族,有一天路過因特拉肯時,看見天空上的五顏六色的滑翔傘,去嘗試了之後,就決定自己要過這樣的生活,去報班、考了證照,每天帶著遊客飛在藍綠色湖水之間的城鎮之上,在空中遠望少女峰的面容。這在台灣大概會被雜誌大肆報導,引來「追求所愛」和「離經叛道」正反意見的論戰吧。但在這裡,這件事就好像吹過山谷的風一樣自然。開始交換前,我在自己對交換學生計畫的期許中寫下「發覺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跳脫傳統常識的窠臼」:我期待與來自各地的同學交流,能帶來文化衝擊,粉碎我在台灣所感受到的壓力和窒息感,那種彷彿賽馬一般不可落於人後的壓力、不停地向不具名的他人群體證明自己的生活,告訴我世界上不只有一種「應該成為的樣子」。但現在回顧這個目標,我發現當時的自己還是受困於任何一種「應該成為的樣子」,而來到瑞士以後,我發現沒有什麼是「應該成為的樣子」,從而反過來去檢視在台灣被我視為理所當然的、所謂的「應該成為的樣子」的意義,以及它究竟從何而來。我們在原本的生活中,都被來自「廣義他人」的投射、被「應該成為的樣子」壓垮了另一部分的自己。認知到社會大眾心目中理想的人生型態,受大部分人認可的成就,從而依循著這樣共同信仰的標準行動、規劃未來。然而,當「差異」成為了常態,就能理解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過去、形塑出不同的價值觀,也就能理解對方與自己每天生活習慣的不同,以及未來人生規劃的不同。從而在心理上和環境中都會留出容納差異的空間和距離,其名為「尊重」。我並沒有被歐洲的「應該成為的樣子」擊碎,反而是台灣的「應該成為的樣子」逐漸溶化稀釋,因為在這裡,沒有所謂「應該成為的樣子」。見過各式各樣的人、不同的文化與價值觀,知道了世界有多大以後,反而越來越少隨意地做出評價,反而開始覺得一切皆有可能。從此不再輕易被「大家都如何」或「別人的意見」左右,彷彿脫離了相對位置的描述,在世界上擁有了一個不被輕易撼動的絕對位置,一個屬於自己的座標。自己夜觀星向、閱讀海流,航向自己想去的方向。
仔細想想,緣分真是奇妙。我們來自四面八方、地球的各個角落,在此地相會。讓思念乘上機翼捲起的風,從此後在那個陌生的國度,擁有了一個情感的錨點,和一個想要見面的人。即便在時光中逐漸褪色,那些回憶仍然在手中散發著清爽的芳香。而現在,我們各自回到自己的家鄉,繼續過原本的生活,也許再難得見面。我曾經難以接受離別和關係的改變,即便世事推移,仍然執著地想要留住什麼、堅持什麼。可是自己去了一趟將近10000公里外的遠方,認識了各式各樣的人,我發現自己對人的分離和相聚越發感到習以為常。明明是讀同一家補習班的台北人,卻在瑞士才第一次見面認識;明明和筆友Alex認識了好多年,好不容易來到了僅剩十分之一距離的地方,卻還是陰錯陽差無緣見面。和僅有一面之緣、從未聯絡過的捷克交換生,搭上了同時間飛往布拉格的同一班飛機、座位還排在附近。跟著Kristina姊姊在維也納見一位她在京都認識、嫁給西班牙人的菲律賓姊姊,聽她們談論在日本念書時的回憶。我越來越相信,緣分會在最好的時機讓我們相遇。就像蘇軾寫過的詞那樣: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就像勇者辛美爾說過的話那樣:只要還在旅行中,我們總有一天會相見的。
想多多地去旅行,似乎是去到歐洲交換不可避免的事。出發前,我其實不怎麼明白旅行的意義,諸如「年輕時應該多去看世界」的建議,但最終我還是去旅行了。沒有幾個厲害的朋友們去的地方多,但也造訪了7個國家,許多城市和鄉村。很努力地寫日記、拍照片和影片,我想將那些第一次見到的美景,當下的感受和觸動,鮮活的刻印在心裡。瑞士的城鎮大多小小的,洛桑也一樣。沿著萊芒湖畔建起的城鎮,一路向山坡頂蔓延。向遠處眺望,能看見湖對岸的法國小鎮,還有巍然矗立的白朗峰群,身披沉靜的深藍色,不言不語地俯瞰腳下的湖水和大地。夏日的午後,拉沃的綠色葡萄田緩坡在眼前鋪展開來,遠方是波光閃爍的萊芒湖,劃過水面的白色渡輪,涼風送來了溫潤的水氣和土地的清香。瑞士人喜愛戶外活動,溫暖的天氣,湖面漂浮著立式划槳和帆船,哪怕是忙裡偷閒,也能直接走到湖邊、脫了衣服就能跳下水游起泳來,游夠了再躺到沙灘上讓陽光把自己曬乾。晴朗的週末,山上滿是手持登山杖健步如飛的人,在晶瑩彷彿琉璃般的藍湖邊小憩,聽瀑布的流水聲,秋紅烈烈的山谷裡迴盪著小孩與大狗嬉鬧的笑聲,偶爾有滑翔傘從頭頂湛藍色的天空飛過,目送它像著白雪覆蓋的山稜飛去,消失在金橙色的山谷之中。比起人類主宰天地的傲慢信念,在這裡反而更能感受到,人是在山和水的懷抱下生活,與飛鳥和羊群共生,與風和陽光共存。在這裡,我第一次知道,日出前的天空,是靛藍、淺灰藍、淡紫、薔薇粉、鵝黃、暖橙,連串的漸變色,連綿的雪山會在近乎透明的夜空中散發著靜謐的微光,當日出的金光緩緩將馬特洪峰一寸一寸染上橙紅色、金黃色,看起來多麼像神的面容。我曾經以為自己喜歡都市勝過鄉村,但在瑞士的半年裡,我深深愛上了這片大自然餽贈的國度。我改變了,願意汗流浹背、腳下打滑的登一座山、行一段路,願意在清澈的湖邊呆坐一下午,只是看著波光閃爍,靜聽浪花輕響。我覺得自己很幸運,能在年輕時住過瑞士,在這裡,我學會欣賞朝夕四時的變幻,感受這大美不言的天地。從此無論去往何方,心中都將有一個桃源鄉,有一座山、一座湖、澄淨的空氣和高遠的長空。
令人魂牽夢縈的,不只有山與水,還有人、歷史和藝術。走出瑞士,我造訪了許多有故事的地方,英國、法國、奧地利,克雷莫納、布拉格、布達佩斯。第一次踏上歐洲的土地,我很高興自己擁有足夠柔軟的心,細膩地品嘗每片土地的水和空氣、光線的質地和聲音的觸感,留下在每座城市街頭漫步的記憶。仰望倫敦雨霧裡的大笨鐘,走在雙層巴士穿梭的特拉法加廣場,感受hustle and bustle的意義;眺望晨光下的薩爾斯堡要塞,沉浸在米拉貝爾宮莫札特音樂會的弦樂五重奏之中,呼吸著哈布斯堡王朝的古典和高貴。在夜晚的查理大橋上來回穿行,看昏黃街燈在莫爾道河上閃爍的倒影,於傍晚時分自城堡上遠望,看見夕陽穿透雲層、金色布拉格閃現瞬間的光輝;在漁人堡上俯瞰藍色的多瑙河,等待夕陽照耀下的布達佩斯逐漸被粉色的溫柔暮光籠罩,自遊船上遠望夜色中的布達城堡、佩斯岸邊金碧輝煌的國會大廈夜景。將寒冷的夜晚留給溜冰場、摩天輪、天使和胡桃鉗的裝飾品,留給燦爛的彩燈和不重樣的聖誕歌曲,感受手心捧著的熱紅酒杯傳來的熱度,kinderpunch含在嘴裡的香甜滋味,聆聽飄散在白煙中的每一句聖誕快樂,讓凍紅的頰邊浮現止不住的微笑,那些記憶彷彿在心底發著光。
造訪過越來越多的城市,我慢慢明白,只有和目的地擁有更多的連結,才能在旅途中感受到更多的情緒和觸動。站在「布拉格拋窗事件」的那扇窗戶旁向外眺望,研究這樣的高度會不會把人摔死;坐在牛津大學基督學院的餐廳桌前,想像自己正在享用入學霍格華茲的第一頓晚餐。在每一座城市裡印下每日超過兩萬步的腳印,年輕而不夠有錢的我們,是時間和感受的富翁。我在莫內的巨幅《睡蓮》裡感受到蕩漾的湖波,和倒映在水面上隨之起舞的霞光;在雕像《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身上感受到強烈的海風,正從船首的正前方吹來,裙擺隨風飄揚。凝視著米勒的《拾穗》和《晚禱》,看見了平凡而樸實生活中的韌性與生命力。我愛上了歷史和想像在眼前重現的激動與興奮、書本上的藝術和故事在眼前展現的感動和滿足,久久無法移開視線,內心深受觸動。走過歐洲各地,那些聽過的、看過的,逐漸形成一個連環的圓,編織出一段縱橫交錯相連的故事,讓人感到無比的滿足。拉斐爾的《草地上的聖母》、布勒哲爾的《巴別塔》、達文西的《岩間聖母》、雷諾瓦的《煎餅磨坊的舞會》;莫札特用過的四分之一琴、神聖羅馬帝國的王冠、金羊毛騎士團的長袍、約瑟芬戴過的珍珠耳環,還有好多好多。我想了解哈布斯堡王朝的興衰史,想學會賞析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想聽懂《蝴蝶夫人》裡唱的義大利文,想看懂聖徒禮拜堂彩繪玻璃上的聖經故事。因為在旅行中看見了世界的廣闊,才更有動力去學習,去探究世界的深度;因為學到了更多的知識,才能在旅途中收穫更多的感動。更多想讀的書、想看的紀錄片,想學習的知識、想精進的技能,只因為想要再一次體會遇見書中景色的驚喜,知識在眼前被印證的快樂。好像到這個時候,才第一次明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的意義。
和我有最多情感連結的,一定是一個人奔赴克雷莫納的那趟旅行。「在義大利的克雷莫納,有一間小提琴製作學校,中學畢業後,我想去那裡念書。」一切的起點,都從這句台詞開始,小提琴的故鄉,從此成為我從5歲以來,一直留存於心目中的,總有一天要造訪的夢想之地。我記得踏進真正的小提琴工作室的感覺:撲鼻而來的是切開的木頭、提琴油漆和動物膠的味道,窗外的樹影隨風搖曳。小小的房間裡並排著4、5張厚重的大桌子,每張桌子上都亂成一團,散落著茶杯、鋸子、木板、鑿子、刨刀,牆上掛滿各種不知名的工具,甚至有張桌子上躺著一把幾近完成的大提琴,紅褐色的亮面漆在檯燈的照射下閃閃發光。「作為一位製琴師,在克雷莫納工作競爭當然很激烈,但我到現在都不後悔我在14歲做下的決定,我很高興自己能做一份充滿熱情的工作,我相信這座城市裡的每一個製琴師都是這樣想的,甚至連大師們也一直都在學習,每天不斷精進自己的技藝。既然決定以此維生,就要投入你的所有,全力以赴,做到最好。我相信只要這麼做,好結果自然就會來」。在面對職涯的迷惘中,我們聆聽過多少「追隨熱情獲得成功」的故事,又在現實中受到多少「工作不可能快樂」挫折。我在他們身上看見超越成功與快樂的追求,是將畢生生命投入僅僅一項技藝堅定承諾。從年輕到老,無懼於徒勞或者空虛,無關乎名聲或財富,在所擁有的每分每秒中,只專注於眼前的這一把琴,在這一方小小的工作台上,創造出巨大的人生意義。這些匠人漫漫長路中互相扶持,用一生的奉獻,鑄成無數把美麗的琴;用轉瞬即逝的音符,串起傳承幾個世代、仍然蓬勃興盛的璀璨工藝。我記得溜進國際製琴學校的教室看到的景象:幾位學生穿著圍裙在桌前工作,正在練習臨摹名琴,有的在修磨琴體,有的在調整琴頸,頭髮花白的老師穿著圍裙站在桌邊指導。桌上堆滿各種工具、固定器、刨刀、鋸子、模型、漆罐,甚至有把上漆上到一半的琴就這樣立在角落。陽光從老舊的窗戶照進來,曬在剛上好一層漆的半成品琴身上。另一間小教室的牆上掛著好幾把琴,五六位學生們圍坐在桌邊聽課,聽老師講解史特拉底瓦里版本和瓜奈里版本的優劣之爭。聽完製琴學校校長大叔的一席話,我開始反覆思考「才能」真正的意義。每個人對製琴有興趣的人,都能進到小提琴學校學習,但能鞭策自己每天練習、全力以赴,堅持到畢業、以製琴維生的人,反而是少數。也許才能的意義,不是指自己這顆原石的質地,而是堅持長久打磨的韌性和毅力。能夠日復一日地坐到桌前,忍耐枯燥和痛苦,拿起雕刻刀、拿起紙筆,才能將自己心中的原石打磨成一顆美麗的寶石。我記得親眼看見名琴的感覺:酒紅色布幔覆蓋的房間裡,收藏了阿瑪迪父子、史特拉底瓦里、瓜奈里等人製作的古董名琴,最久的一把有480年的歷史。我瞪大眼睛,將手掌貼上玻璃櫃,釘住裡面的琴,看它們的面板被歲月消磨的痕跡,還有歷經百年仍然美麗的身形和強大的氣場。能感受到他們彷彿有生命一般,又或者像是有傳說中的「器靈」在裡面一樣,沉默優雅的注視著參訪的來人。從數百年前到現在,這裡一直有一群人,用一生去投入一項無止境地追求中,勇敢、堅定、義無反顧,花上年年歲歲的時光,將自己心中的原石打磨成光輝璀璨的寶石,在每一把大師手工琴奏響音符的瞬間,爆發出熾烈的光芒。就算還沒有找到畢生的追求,我們每個人也都有一個與生俱來的任務:如何過好自己的人生。我很高興,能靠著自己的力量,去到我夢想中的遠方。我開始相信,自己能夠忍受著一次次的挫折和看不到盡頭的恐慌,透過歲月的積累,慢慢把自己的人生打磨成一顆美麗的寶石。
旅行大多時候是跟朋友一同,但也有像奔赴克雷莫納一樣獨自出行的時候。自己一個人旅行,和陌生人的互動也更加印象鮮明。獨旅和有伴有著完全不同的享受,當然壓力大了不少,必須為自己負全責,必須時刻保持警覺,注意個人物品與自身安全。但一起旅行時放在彼此身上、討論和妥協的心力,在獨旅時都全數轉移到自己和外在環境上。只能聽到自己的意見,只能和自己對話,反而更專注地感知外在的環境。不再被腦海中假想他者批判的聲音所影響,而是能聽見自己內心真實的聲音,根據自己的想法做出選擇。聆聽自己的感受,自行思考、做出決定,我從中更加的了解我自己,也更加了解了旅行的意義。那天上午,我放棄了登上布雷山的行程,在盧加諾的湖畔散步了一個半小時,望著清澈的湖面,曬著溫暖的太陽,聽著浪濤拍岸的聲音,感受風輕撫臉頰的觸感。我發現,原來不一定要跑遍各大景點才能獲得滿足,旅行中的快樂,可以來自很小很小的地方,比如一個晴朗的早晨,一座被山與水環抱的城鎮,還有一顆悠閒的心。旅人有千百種樣貌,有人喜歡特種兵式跑行程,也有人喜歡步調舒緩的慢活旅行,有人喜歡把觀光景點地圖100%跑遍,也有人喜歡單一主題極盡深度探索。食物、展覽、古蹟、表演、飯店,各有各自講究的人。但在獨旅中,我們終於能深切的體會到,旅行唯一的主體,永遠只有自己。不必因為沒造訪「必去景點」而耿耿於懷,不必害怕聽見他人批判的聲音。想吃什麼、想買什麼,想做什麼,或者不做什麼,都可以。我終於能去聆聽自己的心聲,了解自己的想法,從而建立起自信,相信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人,自己能夠做出對自己最好的決定。物質的物理及化學特性,必須透過與其他物質交互作用才得以觀察得知,比如硬度、燃點。而我認為心靈的質地也是如此,必須透過與環境的互動,我們才得以更加了解自己。為輕盈的步伐配上一首主題曲,自己走在陌生的異國街頭,好像是孤獨的,又好像擁有了全世界。我在寂靜無聲的世界裡,享受地與自己共舞。
行李的包袱越收越輕,訂起住宿機票越來越隨意,我逐漸習慣了旅行。學會從機場把自己弄到住處,學會在語言不通的城市搭公車,學會不看google map單憑方向感找路。習慣了每天走兩三萬步,習慣了稍嫌克難的環境,更習慣了許許多多難以掌控的變數。比如單程五個小時的火車,比如餐廳客滿、天氣太差、火車誤點、飛機延遲。印象最深刻的意外,是學期初的三天兩夜國際生迎新旅行,回程的小巴士在飛速衝下山之後引擎冒出了陣陣白煙,全車只有我驚慌失措,身旁的人都在一個勁的安慰我:「Relax, calm down, don’t worry, everything will be fine…」甚至最後到了車子拋錨、全車的人被迫站在高速公路旁等待救援時,還有人掏出藍芽音響放歌跳舞。緊繃到極點的我最後也破罐子破摔地扔下行李、一起跟著音樂動次動次起來。那些擔憂、慌亂和焦慮,好像都被我甩下了肩頭,變得輕鬆起來。容易鑽牛角尖、容易陷在負面情緒裡出不來,時常在焦慮、時常在緊張,這樣的我,終於在一趟趟充滿變數的旅程中逐漸了解到,世事總有人力不及之處、總不會盡如人意:體認到後悔和憤怒、怪罪和抱怨都於事無補、只會浪費時間。學期末飛倫敦看音樂劇的兩天一夜極限旅行,從離開宿舍到現在,幾乎沒有一件事是順利的:訂好從宿舍到機場的火車直接取消,只能緊趕慢趕地在機場裡奔跑;登機後由於大霧必須延後起飛、排隊降落,到了倫敦之後趕不上去吃訂好的餐廳。下午的歌劇魅影音樂劇票上資訊有問題,讓工作人員特別花了一番功夫才找到我的位子;晚上在悲慘世界音樂劇劇院門口看到拉起的封鎖線,後知後覺的意識到那是前天凌晨有人酒後爭執惡意報復開車撞人的現場。看完音樂劇的深夜要回住處,結果最近的地鐵站不知道為什麼關閉了,只得緊急更改計畫找公車搭。隔天在往機場的火車上才知道因為天候航班大誤點,好不容易飛回了瑞士又被人潮卡在入境關卡,最後狂奔才搭上倒數幾班回宿舍的火車,在凌晨12點多總算回到房間。但最意外的是在這些過程中,我從來沒有被情緒支配理智。內心上演抱頭崩潰、無聲尖叫的小劇場當然是有,但僅僅幾秒理性就回籠了,馬上開始思考「該怎麼解決眼前的問題」。火車取消,就趕快訂最早的下一班車,回去再寫信爭取退款賠償;飛機抵達時間延遲,就重新安排午餐,把自己餵飽。飛機大誤點,就先把晚餐解決,想好航班取消滯留在倫敦、沒趕上末班車滯留在日內瓦的解決方案。不知不覺間,我變得更像那些在巴士上安慰我的歐洲同學了,在意外發生的時候,能控制住自己的負面情緒,專注在如何解決問題,懂得蒐集資訊、懂得求助,冷靜做出對當下狀況最好的應對;在事情不如預想中完美進行的時候,能夠開導自己、鼓勵自己,接受現實、專注當下,盡量讓自己樂在其中,享受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和接二連三的突發狀況交手、有驚無險地度過難關,我在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自信。我開始懂得如何照顧自己、為自己負責;學會靠自己排解情緒,學會健康正向的思考;開始相信自己的直覺、判斷力和適應力,相信自己一定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一趟趟的旅程中,我逐漸變得更快樂、更有自信了。回過神來,我已經成為了一個能對別人說「Relax, calm down, don’t worry, everything will be fine…」的人,比起從前更加沉穩悠然、游刃有餘的人,那個半年前身在台灣的我渴望成為的人。
我在羅浮宮的一角仰望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領導人民》,第一次對著一幅畫模糊了視線,彷彿又回到了倫敦的女王劇院,聽見了音樂劇《悲慘世界》的曲目在耳畔響起。欣賞男主角尚萬強兼具力量和溫柔的聲線、群像歌手精彩的演繹,宛如偉大藝術作品般的表演,感受雨果想在故事中傳達的意念:在悲慘的世界中掙扎生活的人們,儘管痛苦,但對善與愛和美好未來的堅持和執著,卻使這些靈魂在泥濘中爆發出人性的光輝。我在巴黎的街頭漫步,看見了虔誠的巴黎,光輝燦爛的聖徒禮拜堂,參與十字軍東征的法蘭西賢王聖路易;看見了高貴的巴黎,從太陽王的宮殿,到資本主義社會的頂級奢華。看見了奧斯曼的巴黎,寬闊的大街兩旁奶油色的建築物,新藝術風格的雕花欄杆;看見了現代的巴黎,巴黎鐵塔和貝聿銘的金字塔。看見了革命的巴黎、激情的巴黎,《自由領導人民》所描繪的,為熱血與自由而戰的人們;看見了海明威的巴黎,年輕的時候享受的一場流動的饗宴,畫家、藝術家、詩人,都在黃昏的漫步、夜晚的塞納河,書報攤和咖啡館中得到心靈滋養的巴黎。不完美的巴黎,彷彿巴洛克珍珠一樣,因為缺陷而真實、迷人,浪漫、優雅,更加嫵媚動人,從內而外散發出自信自在的美麗。宛如油畫一般,層層疊疊的顏料、居民和歷史,共同描繪出這個獨特而美麗的城市。我想起《金銀島》的作者史蒂文生曾說過的話:The world is so full of a number of things, I’m sure we should all be as happy as kings。即便疲累、狼狽,走路走到腳痠、搭火車搭到背痛,那些所見所聞在年輕的心裡激起的浪濤,是國王也比不上我們的快樂。我在秋日陰天的柔光裡漫步在徐志摩筆下的劍橋,感受薄霧中朦朧靜謐、詩意而深邃的美。坐上撐篙船,悠悠蕩蕩地在康河上緩緩前進,經過秋葉點綴的數學橋、嘆息橋,在水面上漾起波波漣漪,清冽的秋風吹拂過水面,岸邊的垂柳輕輕飄動,時間彷彿以康河的流速流逝,以康河的長度留存。我好像模模糊糊的,體會到徐志摩如此思念劍橋的原因:那是一種欣欣向榮的氛圍,身在古老的傳統之中、懷抱著深切的歸屬感,卻同時遠離現實世界的塵囂,擁有身心全然的自由。而交換的時間,又何嘗不是如此?徐志摩說過「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海明威說過「如果你夠幸運,在年輕時待過巴黎,那麼巴黎將永遠跟著你,因為巴黎是場流動的饗宴」。這趟交換之於我,如同巴黎之於海明威,如同康橋之於徐志摩。在此處,時間以康河的速度流逝,年輕的靈魂恣意的生長綻放,那是我曾在《未央歌》裡見過的天堂,每個人心中一段不曾遠去的時光。
這樣的時光是愉快的、燦爛的、珍貴的,卻注定不能長久擁有。我們只有不到半年的時間,能帶走什麼呢?瘋狂的旅行、和陌生人攀談交友,一百多天的交換時光,好像很長、又好像過一日就少一日,我們有太多的妥協,有時候又過度用力、活得彷彿沒有明天。我們的身分介在歸人與過客之間,觀光客與當地人之間,瞭解而不夠理解,深入卻又不夠融入。這些在陌生異地培養出的情誼,逼迫自己跨出舒適圈的勇敢和嘗試,遠離熟悉生活獲得的自由自在,想要銘記光陰而費心建立的儀式感,那些為了緊緊抓住時間所做的一切,是否會隨著回家而消失得無影無蹤?我們這些交換生時常討論這些問題:這些改變,會持續嗎?勇敢、自在、熱愛生活、把握當下的我們,回到日常生活以後,還會繼續存在下去嗎?還是又會變回從前的模樣,重回原本的道路上,把日子循規蹈矩的過下去?我曾經難以回答這個問題,在每個清晨的窗邊、黃昏的電車上思考,直到想起《子彈思考整理術》書中的句子。瑞德.卡洛說過,我們的動機受到各種事物的左右,忙碌的生活很容易讓我們的信念和言行分離,這就是為何那些看似能改變一生的一本書、一件事、一句話,最終湮滅在時間裡的原因:因為人總是習慣以阻力最小的方式生活,把日子過成一連串刺激和反應的總和,宛如滾下一段樓梯。沒有什麼經驗能自動、永遠地改變人生的方向,除非我們透過有意識的生活將火花延續,一步步把自己推向夢想中的方向。我覺得,身為交換生的我們,選擇勇敢、把握當下的一大理由,是清楚的意識到時間有限。喬治桑德斯曾經說過:每一個人的潛意識裡,都以為自己是永生不死的。然而,人生也是有時限的,只是大部分的時候我們不曾想起。半年實在是一段很短的時間,但在這一百五十多天之中,我們學會該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不留遺憾地活。我們學會壓下那些恐懼和害怕,放下各種藉口和猶豫,停下所有等待和拖延,有意識地過生活,有什麼想做的事情,就馬上著手去做、大膽地去嘗試。一位交換生網友這麼說過:「我們總是在準備著要開始自己的人生,殊不知當下此刻就是人生」。如果說那些勇敢和行動,都來自於對時間有限的認知,那我們更應該竭力地銘記這份對生活的迫切感,有意識地勇敢嘗試、採取行動、享受生活。規劃一趟很想去的旅行,邀約一位好久不見的朋友,給總覺得不可能成功的夢想一次機會。像梭羅曾經說過的那樣:「You must live in the present, launch yourself on every wave, find your eternity in each moment. Fools stand on their island of opportunities and look toward another land. There is no other land; there is no other life but this 你得活在當下,你得乘風破浪,你得在每個瞬間找到你的永恆。愚者站在自己的滿是機會的島嶼上,遙望另一片土地。可是我們所擁有的僅有腳下的一方,我們擁有的就只有眼前的這一生」。如果能像對待交換的時間一樣,把人生當成一場期間限定的冒險,也許我們未來的每一天,都能像這趟旅程一樣,光輝燦爛、精彩萬分吧。
這半年來,我好像沒怎麼變,又好像改變了不少。有時候沒覺得自己變了多少,但每每回想來瑞士前的事、和認識我很久的朋友交談,都能確切地感受到我有多大的變化。煮飯、洗衣服、打掃,瑞士讓從前十指不沾楊春水的我鍛鍊出了不少獨立生活的能力。儘管沒有100%投入,也從學校的課程中收穫了很多知識和感觸。獨居和獨旅,讓我有機會練習和自己相處、自己面對困難。因為沒有人在身邊可以依靠,不管覺得害怕還是慌張,都得冷靜下來想辦法解決眼前的問題,真的硬著頭皮上了之後,才發現自己的適應力比想像中強,少有事情是真的解決不了的。因為沒有人會無條件地承接自己的壞情緒,我慢慢學會了正面思考,減少鑽牛角尖,自己排解自己的煩憂,才漸漸真正的理解寧靜禱文「賜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賜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事;賜我智慧,去分辨這兩者的不同」的意義。和背景不同的朋友們相處,讓我得到了很多新的啟發。我喜歡學伴W對「歐洲人心態」的描述:如果你喜歡我,那很好。如果你不喜歡我,那真可惜,慢走不送。我喜歡旅伴K姊姊對我說的話:不要把別人的情緒看作是自己的責任;自信應該是內生的,不是會被環境改變所影響的。和我上同一門外語課的男同學,在「分享一本你喜歡的書」的討論中,從他的後背包裡掏出一本超厚的小說,告訴我他喜歡利用零碎時間閱讀,因為「這幫助我變得更有深度」。事後回想起來非常受到觸動,因為他對待這件事的純粹態度,不是「表演努力」或者「裝文青」,也不是為了什麼具體的理由,不羞於向他人展示自己的習慣,也不覺得這需要特別被關注,僅僅是專注於自己的生活而做的一件再普通不過的小事。我真的覺得,自己花太多時間去在意他人的評價,有時候也花太多心力去評價他人了,反而沒有將心力專注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唱歌或跳舞、攝影、閱讀和寫作,更沒有將時間花在過好自己的生活。我開始覺得,當一個人開始了解自己,學習自己深思熟慮、下判斷、做決定,投入自己的興趣愛好,經營自己的志業,人會逐漸擁有成熟的靈魂,能堅定的面對質疑和惡意,在任何時候都彷彿會發光一般耀眼。我想成為這樣的人。
釋放的感覺不僅僅來自於由內而外,更來自於由外而內。我在這裡感受到,私人的對話中很少、很少會出現批判句式,從「你今天看起來很美」到「我覺得你這麼做不太好」,任何形式的Judgement都鮮少出現。甚至不論我拿什麼問題去問身邊的誰,得到的答案永遠都是「Do whatever you want!」。我想要什麼呢?這是我第一次如此清晰的詢問自己的心。我發現自己是如此的缺乏自信、缺乏勇氣、缺乏自覺,做什麼都下意識地尋找他人的肯定和認可,不敢自己承擔選擇的後果。然而,頭一次離開家、離開熟悉的社交圈,獨自來到異國,交換時間短暫而有限,勢必得做出各種決定、有所取捨。要上多少硬課、多少涼課?要不要參加這個活動或那個聚會?要不要去這個國家或那個城市旅行?這是第一次,我必須學會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什麼,自己思考、下判斷、做決定,自己執行,然後自己付出代價、自己承擔後果。做了以後才知道,其實沒那麼困難,原來大部分的時候,我對自己的能力已經有了充分的掌握。真的得到不理想的結果也無妨,沒有什麼決定是錯誤的,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只要把後果控制在自己可以承擔的範圍內,都能成為幫助未來判斷的經驗。我越來越了解自己,開始能夠果斷地做決定,開始對自己的判斷能力有信心,相信自己深思熟慮過後的決定會是最好的決定。也越來越少被他人影響,甚至在聽到對我的決定品頭論足、指指點點的言論時,心裡會冒出一句「關你屁事?」因為這是我的人生、我的決定,我有我自己的考量,我自己承擔我選擇的後果。也許這是老生常談,但我在這裡、在這段期間裡,最為深刻而切身的體會到:任何人最「應該成為的樣子」都只有獨一無二的一個,那就是「你真正想成為的樣子」。因為不論去模仿了多麼厲害有名的人、得到了多麼偉大的成就、收穫了多少羨慕與掌聲,最終要為你的選擇買單的人、要過完你選擇的人生的人,永遠只有你自己。只有你自己知道,你自己是否幸福、快樂,是否滿意這樣的人生;也只有你自己有資格,點評自己的人生。尊重帶來了自由與自律,從而讓人得以經歷更好的個體化歷程,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印象很深刻的是和印度朋友聊天的時候,他那一句激動的「They have hobbies!」。我覺得在歐洲,人們能作為更加完整的「人」而存在。不只是誰的兒女、哪間學校的學生、哪間公司的員工,不能被任何單一的標籤定義,而是這些的集合,再加上更多其他的元素,比如興趣、運動、愛好、思考和信仰。生命是廣闊而自由的,而每個人有各自的追求。沒有什麼能代表全部,不必如此在意他人的眼光和評價,不必侷限於永無止境的競爭之中,而是自由而自信的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自在而豐富的活著。
來到瑞士以後,比起父母的孩子,更感受到自己身為一個大學生、身為一個成年人的一面。因為受到良好的保護與照顧,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己來的勇氣與自信。但獨自來到陌生的國度,選課、上學、做作業,買菜、買日用品、買藥,和朋友交流、聚會、旅行,有太多第一次嘗試的事情了,即便可能會失敗,也得硬著頭皮試試看。而試過了也才會知道,有很多事其實比想像中簡單,真的出錯了也能找到辦法解決。六個月前還在台灣的我,大概無法想像,自己現在從打掃、倒垃圾、洗衣服、洗碗盤,到在只粗通法語的狀況下買菜、買日用品、交房租、保保險、跑政府行政程序,都能自己解決。能每餐現煮出想吃的好吃的飯菜,甚至能機票飯店一訂、自己一個人飛出國來趟小旅行。我才發現,原來自己能做到的事情有很多,原來自己比想像中還要能幹。我在交換的目標中寫下「提升獨立能力與應變能力」,到現在我覺得這個目標確定地實現了。不僅僅是生活技能方面的硬實力,學會煮飯洗衣等技能,能靠自己維持日常生活運轉。我覺得更大的成長是在心理層面上的:我培養出應付各種突發狀況的心理素質。我發現原來「應變」並不是一種硬技能,而是一種軟性的心理特質:在遇到突發狀況時,能馬上從負面情緒中切換出來,脫離懊惱、後悔、生氣、難過等無濟於事的心理狀態,直接開始思考「現在我可以怎麼做?」,在腦海中列出幾個方案、評估複雜度及可行性,然後選擇效益最大的實行。更是一種專注當下的正向心態,不去內耗、糾結於過去,而是吸收經驗,然後相信自己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判斷力,開始思考當下的問題解方。我學會了應對變化的環境,也學會了如何應對焦慮的自己,我的適應力(和心臟大顆的程度)無法與許多大P人朋友比肩,但相應的,為了保護這樣的自己,我選擇事先設想各種狀況的備案,讓自己更有餘裕。不僅僅是培養出一種心態,我也學會了如何接納這樣的自己,還有如何為自己負責。
回到了台灣一個多月,那種人在異鄉的緊繃感已經逐漸淡去,但我還是會時不時想念起瑞士乾淨的空氣和晴朗的天空,萊芒湖的湖水和風裡的清香。想念洛桑美麗的街景和無止境的坡道,想念友善而冷靜、就事論事的瑞士人,想念偶爾在滿街的法文裡抓住聽懂的詞彙的瞬間。還有那時候的我自己,勇敢冷靜的面對困難、成長起來的自己,用力活過每一分每一秒的自己,關心更大的議題、在大大的世界裡愉快的迷路的自己,越來越成熟、情緒管控更好的我自己。去了許多不同的地方,遇見了各式各樣的人,看見了許多不一樣的景色,在瑞士的5個半月裡,我掙脫了許多自己給自己設下的框架和限制,成為了一個從前無法想像能夠成為的人。從這些嶄新的體驗中,我變得更加了解我自己,從新的環境中了解到自己不曾知曉的一面。原來我比想像中能幹,原來我比想像中勇敢,交換像打磨一塊原石的過程,從中發現我內生的韌性和毅力、思考與感受力。那是一種質的、無法量化或顯化的改變,只表現在許多小小的、但真切的細節上:看向相機鏡頭的時候,我笑得更自在了;犯錯或忘記事情,也不太會慌張或著急了;儘管還是想得很多,但更少陷入憂鬱的泥沼中出不來了。和別人意見不合的時候,能壓下情緒、客觀冷靜的討論了;遇到沒接觸過的新事物時,比起感到害怕,更常感覺興奮和躍躍欲試了;做決定的時候更果斷了,更少求助於他人、也更少後悔了。以前我總覺得自己像一株嬌貴的花朵,住在溫室的花盆裡,只能待在控溫控濕、遮風避雨的環境,需要精心照料才能生存。直到品嘗過歐洲大地的陽光、空氣、土壤和水,經受過強風、雨雪和四季的變化,我才發現自己也可以是一棵樹苗,扎根於堅實的大地,將枝椏伸向廣闊的天空。每完成一趟獨旅、每解決一個問題、每造訪一個國家、每和外國朋友用外語聊一次天,那根系和枝葉都更加繁茂、舒展。交換改變了我的自我認知,我終於能夠由衷地肯定自己過去的努力;坦然自在地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相信自己、享受生活、專注當下,把握好現在的每一個瞬間。感謝父母、感謝鼓勵過我的師長和朋友,更感謝過去的我自己,即便又害怕又緊張,還是選擇聽從來自遠方的呼喚,投遞了交換申請。讓我得以踏上這趟無與倫比的旅程,在成人之際得到這樣大量而豐富的體驗,從中更加了解這個世界和我自己。
選擇來到瑞士交換,是我給大學即將畢業的自己的一個考驗。過程中有很多辛苦的地方,有很多挫折的時候、疲累的時候。在旅程中發現自己的不成熟。但我很高興我盡了全力,讓我更加的了解我自己,學會欣賞不成熟卻拚盡全力的自己,那粗獷、直率而不完美的作品,還有這段將心中的原石打磨成寶石的過程。交換是一趟期間限定的旅程,一趟身心靈的冒險和解放,這樣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快樂生活,注定不能長久、影響卻是深遠。我會永遠記得那些故事,瑞士的山和水、異國的聲音和風景、和朋友相聚的時光,靠自己的力量來到遠方的感動,還有那個一往無前的自己。我曾經覺得人生即是一連串該做的事情的總和,升學、工作、買房、結婚、退休,可是交換這趟旅程,打破了我老氣橫秋的單調想像,從此後的人生藍圖裡,充滿了彩色的綺夢。梅蒂奇家族的佛羅倫斯、伊莎貝拉和斐迪南的西班牙帝國、北歐的雪原、松林、極光和峽灣,人生願望上好多願望清單被打勾,卻又有更多新的夢想出現。我希望自己永遠記得這樣的感覺,以及這樣的自己。讓我能對時間的流逝和限制有感,感知到世界的廣大,人和事務的多樣性。讓我的心中永遠有著不滅的亮光,照亮年輕的眼睛和未知的遠方。讓我能了解自己、肯定自己、愛護自己,有勇氣去嚮往、去挑戰。從而更懂得把握時間、熱愛生活,更誠實的面對自我,更勇敢的選擇,更自在的過好每一天。
所有離家的遊子似乎都有這樣的宿命:從此在遙遠的異國有一個心的故鄉,像家一樣想念,存放那些年少的徬徨和勇敢。感謝瑞士送我這樣美的一個成年禮物,我喜歡現在的自己,我喜歡這樣豐滿而充實的心境,也許很難,但我會努力地繼續走下去。希望未來的我,能像《子彈思考整理術》裡所說的那樣,透過有意識的生活,一步一步成為自己理想中的人。勇敢、冷靜、自信而自在的人,專注提升自我而不是處處比較的人,解決問題而不是任情緒掌控自己的人,對萬事萬物保持反思、努力增加自己的深度的人。我要再繼續學習,學習更多語言、看更大的世界,讀更多書、培養更多興趣、養成更健全的身心人格,變得更健康、更快樂,成為一個兼具深度和廣度、更豐富的人。我的考驗結束了,卻覺得這更像另一個開始。前方的旅途還很長,我不由自主地感到期待,期待自己未來會走過怎樣的旅程,在這趟人生旅途的結尾,這顆原石又會成為什麼樣的寶石。我們所經歷的一切,都會內化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即便回到了遠方,獲得的那些力量也會永遠留存在我們的心裡,存在於我們的視線裡、聲音裡、話語裡、文字裡,每個前進的腳步裡,永遠不會消失。
瑞士,再見。也許有一天,我會回到歐洲繼續我的旅程。但希望在下次和你見面時,我成為了自己心目中更理想的樣子。我從萊芒湖的波光裡裡帶走了一個彩虹色的夢,是寶藏般的回憶,更是勾勒未來的悸動,在未來的夜晚裡,時不時滿載著一船星輝出現。今後的我,又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呢?祝福我在未來的年年歲歲,都為此感到期待。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