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4日 星期一

【電影心得】《腦筋急轉彎2》:成長的喜悅

 



2015年到2024年,女主角萊莉從兒童成長為13歲的青少年,而我則從13歲的青少年直接長成了即將出社會的大人。當年的我從來沒想過,我會在十年之後,在《腦筋急轉彎2》裡,找到想要寫下的答句。


我有個小秘密:其實印象中我不怎麼喜歡《腦筋急轉彎》這部電影。我熱愛著皮克斯的很多電影,《玩具總動員》、《超人特攻隊》、《Cars》、《料理鼠王》、《瓦力》、《天外奇蹟》、《可可夜總會》、《靈魂急轉彎》、《元素方程式》,唯獨對《腦筋急轉彎》無動於衷。也因此完全沒預料到,自己會被《腦筋急轉彎2》感動到流下眼淚。再回想起第一集,我對《腦筋急轉彎》沒產生好感的原因,大概是因為當年13歲、14歲的我,對情緒、心理、成長,都還沒有如此深入的認知,也或許是因為,它太直白地指出某些當時的我還無法面對的議題,比如如何接納情緒、如何處理悲傷。

 

13歲的我在做什麼呢?印象很深刻的是,那年我遇上了難得的機會,成為作文組台北市代表之一,參加全國國語文競賽。沒能獲獎的我在飯店裡哭了一個晚上,也永遠的記住了那年的作文命題,是「成長的喜悅」。我還記得陪我同去的媽媽笑話我,如果題目改作「成長的痛苦」的話沒準還能得獎,因為對當時的我來說,成長似乎沒什麼令我感到喜悅的地方。而從那以後,這個我沒寫好的命題作文便一直停留在我的記憶深處,在成長的過程中時不時浮現腦海,讓我駐足思索,現在的自己如果以此為題,又會寫出什麼樣的作文。

 

2015年到2024年,女主角萊莉從兒童成長為13歲的青少年,而我則從13歲的青少年直接長成了即將出社會的大人。當年的我從來沒想過,我會在十年之後,在《腦筋急轉彎2》裡,找到想要寫下的答句。

 

劇透注意!

 

劇透注意!

 

劇透注意!

 

正文開始:

 

一、青春期警報:成長的途中

在《腦筋急轉彎》裡,從明尼蘇達搬到舊金山的11歲小女孩已經長大了,在電影開頭我們便能看到,剛過完13歲生日的萊莉已經順利適應了新的環境。和家人相處和諧歡樂、學業表現優異、在班上交到了好朋友,是冰上曲棍球隊的優秀選手,還因為亮眼的表現受邀參加當地高中舉辦的運動營隊。過往的重要記憶塑造了她的核心價值觀,讓她能順利地度過每一天。不論身處在哪座城市,今天的萊莉仍然貫徹著她的自我認同:「I’m a good person」。充當旁白的樂樂說了:「萊莉13歲了,還會發生什麼大事呢」。

 

和樂樂預期的相反,改變總是發生在最猝不及防的時候。過完13歲生日的萊莉,同時正式邁入了「青春期」,五位情緒們半夜吵醒,大腦工程隊破門而入、到處敲打、砸毀設施,直到天亮時扔下一句「我們明天會再來繼續」就撤退,留下一地狼藉。隨著青春期到來的,還有更加敏感、陰晴不定的情緒系統,把叫萊莉起床的媽媽嚇的措手不及。面對被自己的反應弄得崩潰又自厭的萊莉,媽媽一邊在心裡OS,一邊抱住女兒說「別怕,你現在就像我們在公園看到的蝴蝶,從毛毛蟲正在經歷羽化的過程」。

 

只是一段短短的情節,卻讓我非常受到觸動。邁入青春期的少年少女們,生活開始不那麼簡單純粹。面對更複雜、更有壓力的日常,不再非黑即白、不再開心就好的世界,經歷身體和心理的變化、和既有環境產生價值觀的衝撞。和父母吵架、覺得不被理解,挑戰規矩卻又不得不被規矩馴服、嘗試融入其他群體卻仍然格格不入。我們的社會常以「叛逆」來稱呼這些看似一夕之間性格大變的少年少女們,但那些過度反應和偏離正軌的背後,也許只是一個孤單的、正在拼命努力適應劇變的孩子。萊莉媽媽的反應真的讓我很感動:她給予了正在經歷改變的孩子理解和陪伴,告訴她:變化是正常的、是成長必經的過程。再回想起當年的我,在生活中掙扎痛苦的時候,也許是多麼希望有個大人能告訴我:你只是在成長的途中,這都會過去,而未來的你會變得更美麗而強大。

 

 

二、尷尬黑歷史:自我的一部分

 

與內在改變一同到來的,還有外在的新環境與離別。在前往曲棍球營隊的路上,萊莉知道了她最好的兩位朋友不會和她上同一個高中。被隱瞞、被拋下、孤身一人,萊莉明明很傷心、恐懼,卻只能在父母離開、面對新環境前的空檔哭泣,然後再抹掉眼淚、扛起包包,走向陌生的環境,這段劇情實在是讓我很心疼。

同樣引起共鳴的,還有萊莉試圖融入新群體的過程中,發生各種不忍卒睹的尷尬事:沒注意環境害全隊被罰、不敢說出自己喜歡幼稚的樂團、在錯誤的時機點大笑、做詭異的紅色挑染。還有超好笑的「嘿,包包」和狂刀藍斯,直接夢迴童年看Dora、旁觀別人打洛克人的時代。實在太生動了,彷彿自己的黑歷史在眼前又上演一遍,讓我又覺得好笑,又實在有點難以直視這一段劇情。

隨著萊莉逐漸成長,生活不再只是開心就好,當舊有的愛好和行為模式不再適合她所面對的環境,包包和藍斯被丟進壓抑金庫裡鎖上,焦焦接管了主控權、把五位舊情緒丟出控制中心。而她也確實幫助萊莉適應新的外在環境,在教練和受歡迎的高中生球員們心中取得更好的評價。然而,儘管舊情緒們都認可焦焦取得的成就,我還是不認為壓抑和廢棄就是最好的辦法。焦焦讓萊莉遠離舊友、謊稱自己討厭閃亮樂團,本質上是為了在新環境取得好評價而否定了過去的自己,從而讓萊莉和從前提供支持力量的重要他人產生斷裂,失去了作為立身之處的自我認知。

想融入人群、想獲得認同,為此壓抑喜好、拋棄自我以迎合他人,這都是已經成為大人的我曾經經歷過的事。也因此,我直到現在都還是認為:不可以輕易地對自己說謊、否定過去的自己。因為隨著年紀增長,所接觸到的人只會越來越多,當你為了討好每一個人而拋棄自己,就會像變色龍一樣不斷轉換面貌,最後失去自己的喜好和目標,成為沒有討好對象就不知道該如何生活的人。但同樣的,也不應為自己的改變而難過,因為那都是你自己為了適應環境所做的努力。

也許萊莉將來不再喜歡閃亮樂隊,但她可能喜歡上曲風相似、只是表現方式更成熟的新歌手。成長不是壓抑和拋棄,而是鎔鑄和凝練。不必為了改變而拋棄舊的自我,也不必抗拒改變,因為真正的自己一直都會存在於內心深處,而你總有一天會遇到喜歡這樣的自己的人。

 

 

三、焦慮風暴與脫序行為:如何馴服情緒

 

           為了幫助萊莉面對新環境,焦焦得到大腦主控權後,將樂樂一行人丟出控制中心。焦焦的策略在初期取得了成功,讓她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拔除了萊莉舊的自我意識:「I’m a good person我很好」,以提前準備、獲得好評價的記憶形塑新的自我意識。然而,焦焦投影出各種災難情況,期望透過更多的未雨綢繆讓萊莉得到更好的表現,卻反而使萊莉失眠、緊張,甚至不擇手段,做出潛入教練辦公室的脫序行為。

 

而最終,焦慮記憶形塑出的新自我意識卻是:「I’m not good enough我還不夠好」,讓萊莉因為得失心太重而表現失常、焦慮失控。面對千辛萬苦回到大腦總部的樂樂,焦焦的回答是「對不起,我只是想保護她」。這段劇情真的讓人很難過,明明是為了保護萊莉而行動的焦焦,最終卻得到了傷害萊莉自己的自我意識。焦慮是困擾許多人的情緒議題,然而我一直都沒想過,焦焦其實不是反派,而是為了保護萊莉避免「看不見的威脅」。就像憂憂和樂樂一樣,他們都是為了幫助萊莉而存在的,都是大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們都曾經歷過萊莉腦中的焦慮風暴,腦筋打結、過度呼吸、無法思考,那樣痛苦而不自知的狀態。面對失控的風暴,樂樂告訴焦焦:「你必須放下,離開控制台」,他們選擇一起退開,讓萊莉自己做選擇。如同「Mindfulness正念」的概念所言:在事件和反應之間留出一個空間,讓自我意識介入,決定你要怎麼應對。透過了解自己、保持誠實、和情緒好好溝通,讓情緒幫助自己生活的更好,而不是任由情緒失控、驅使我們做出不想做的行為。這就是我們面對情緒風暴最好的辦法,也是我們在成長中必須學習的重要能力:馴服情緒,而不是被情緒綁架。

 

 

四、成長的喜悅:自由與愛

 

當焦慮失控成為風暴,樂樂把焦焦拖出來之後,焦焦說了一句很重要的話:「沒有人能決定萊莉要成為誰」。這句話真的很重要,這指的不僅是樂樂把「壞記憶」拋到腦後,或者焦焦自己為了「準備未來」而把萊莉的舊自我意識拔掉,而是告訴我們:「沒有任何人事物能決定你是誰」。不論是自己的情緒、記憶,還是他人的話語、評價,又或者是大大小小的成功和失敗。只有你自己,能決定你是誰。

 

回頭反思,萊莉的第一個自我意識「我很好」,和第二個自我意識「我還不夠好」,其實本質上是一樣的:他們都摻入了價值判斷。「我很好」讓萊莉成為一個好女兒、好學生、好朋友,卻同時也給了樂樂權力,去壓抑某些違反這個價值判斷的記憶,哪怕那些記憶也是形塑自我的重要環節。而「我還不夠好」讓萊莉的球技更加精進、成功和崇拜的學姊成為朋友,但同時也像一把刀抵著萊莉的背脊,逼迫她永不停止地奔跑,逃離恐懼、追求完美。自我意識摻入了價值判斷,會使得萊莉認為,必須符合某些條件,才會得到愛與認同。但是,條件是誰訂的呢?什麼是「夠好」,什麼是「不夠好」呢?當萊莉逐漸長大,比較範圍越來越廣、越多,如果有一天再也無法達到「夠好」,自己就不值得被愛了嗎?

 

當焦慮失控成為風暴,所有情緒拔除了「我還不夠好」的自我意識,最終第三個自我意識:「我是我自己」形成。她會開心也會害怕、會憤怒也會恐懼,她有好的時候、也有不夠好的時候,但她始終是「萊莉」。看著所有的情緒抱住萊莉的一幕,我哭了。因為她獲得了無條件的愛,終於形成了不帶有價值判斷的自我意識,從此再也不會迷惘,因為不論她面對什麼樣的環境、成功或失敗,她始終能夠愛自己、做自己。

 

成長的痛苦,是面對不再單純的世界,受到很多人事物的評價。不再只有輕鬆快樂的生活,面對更多挑戰、更多相遇與分別、更多沒有正確答案的選擇。我們在過程中不斷地犯錯、痛苦的掙扎,一次又一次的為未來感到焦慮、為過去感到悔恨。但隨著逐漸長大,如同蝴蝶擺脫地心引力的束縛,我們更加了解自己,學會不被任何價值判斷吞噬;更加懂得如何駕馭情緒、解讀記憶,不被對過去的悔恨或是對未來的焦慮束縛。我們學會無條件的愛著最真實的自我,從而能享受每一個當下,在每一個平凡的瞬間感到充實和快樂。成長的喜悅,是得到自我永恆的、無條件的愛,從而能自由自在的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結尾

 

《腦筋急轉彎2》不僅是有益於兒童成長的電影,觀影的成人也會有許多感觸。在旅途的過程中,我們看見了更勇敢的憂憂,還有不再事事樂觀的樂樂。我從《腦筋急轉彎》開始就一直很討厭樂樂那種毫無根據的樂觀,直到我看到樂樂發脾氣的一段,才稍稍扭轉她在我心中的形象,也才明白樂樂其實是讓我們有動力去解決問題的重要情緒。至於片尾我大膽猜測媽媽是不是更年期到了?焦焦又跑出來了。如果還有續集,我希望能拍即將大學畢業的萊莉,看看皮克斯怎麼描述我們這個世代的困境。

 

        我之前看到一則新聞:麥當勞取消了薯條袋上的微笑標誌,因為要告訴孩子,不用時時都很開心也沒關係。我非常感動,因為我就是那種常常不怎麼開心然後被長輩罵的小孩。青春期很辛苦,大部分的師長又都不太能以健康的方式引導孩子。很高興能有《腦筋急轉彎2》這部電影,是寫給青春期孩子的路標,也是送給已經長大成人的我們的禮物,告訴我們:你的掙扎和痛苦,都是有意義的。長大的你可能很平凡、可能還在繼續犯錯,但在不知不覺間,你已經飛過了青春期的暴風雨,逐漸成為當年的自己嚮往的,那個自信昂揚的大人。

 

最後,懷舊奶奶真的好可愛~好想買她的周邊~




寫完文章之後跑去看影評影片,附上幾個覺得好看的:


0 comments:

張貼留言